
课外古诗词诵读 素养目标 1.准确理解四首宋词内容,背诵默写并依词牌韵律诵读。(语言运用)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分析借景抒情、隐喻手法对意境的作用。(审美创造、思维能力) 3.体会词中蕴含的生命哲思、家国情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词中意象运用、语言特色及情感表达的艺术手法。 2.结合时代背景与词人经历,理解不同词作蕴含的深层情感与人生智慧。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让我们走进宋词,一起来感受飞扬着轻灵,氤氲着温柔的宋词之美。 新知探究 《浣溪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示】1.关于作者(参见课件PPT) 【布置任务】2.品读词句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2)夕阳西下几时回?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小园香径独徘徊。 【诵读】自由朗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翻译】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和去年一样的天气,和旧日一样的亭台。夕阳西下,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了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赏析】2.(1)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 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2)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3)这两句都是描写春天的,妙在对仗工整。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4)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采桑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示】1.关于作者(参见课件PPT) 【布置任务】2.品读词句 (1)轻舟短棹西湖好。 (2)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3)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4)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诵读】1.自由朗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 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翻译】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发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微微的波纹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2.(1)此句中“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2)“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3)“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正因无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