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67696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18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案

日期:2025-10-0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5次 大小:392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
  • cover
浪淘沙(其一) 教材分析: 《浪淘沙》(其一)是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本诗为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浪淘沙》为一组诗,共九首,此为其中第一首。描述了绵长曲折、挟沙带浪的黄河从遥远的天边咆哮而来的壮观景象。这万里黄河的磅礴气势引发了诗人的豪情和联想,使他想到了天上的银河,想到了恬静、温馨的牛郎织女家。《浪淘沙》一诗借诗句和插图,描绘黄河之美,表现出诗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反复朗读古诗,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体会古诗的意境,感知诗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能说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样描绘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的。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之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写下了千古诗句或文章来赞美歌颂我们的黄河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伟大诗人刘禹锡笔下的黄河母亲是如何一番风采的吧。 教师板书:浪淘沙(其一)(出示课件1) 2.回顾学习古诗的步骤 指生汇报: 读古诗,知作者,解诗题,懂诗意,悟诗情。(出示课件2) 【设计意图: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为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古诗指明了方法和步骤,能让学生有目标有方法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古诗 1.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诗中描绘了黄河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刘禹锡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课件3) (2)指名朗读古诗。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曲”“簸”。 (3)教师范读,学生听后把诗的节奏读出来。(出示课件4) (4)同桌互读古诗,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以读为基础,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地读,从读准读通到读出节奏,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 2.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 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结合我们已有的学习经验和预习,谁能将诗人刘禹锡介绍一下? 指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出示课件5) (2)写作背景 看来同学们对诗人很了解了,那诗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浪淘沙》的呢?教师介绍写作背景((出示课件6)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从而能更好的把握古诗的诗意。】 3解释诗题 (1)学生齐读课题。 (2)课题《浪淘沙》是什么意思?(“浪淘沙”是唐代曲名。) 4.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诗中描绘了黄河怎样的景色呢?现在请同学们借助书中注释自己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会说了,与同桌交流一下,听明白了吗?开始吧。 (1)结合注释学生自学古诗的意思。 (2)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说不完整的其他同学补充。 学生汇报,其余组的同学为他补充。(出示课件8、9) (3)请小组同学说说诗句的含义。 小组内互说,指名说。 【设计意图:结合课本中的注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出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出示课件10) 朗读诗及诗意 2.现在请同学们观看“黄河”视频,感受一下。(出示课件11)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对黄河有了直观的了解。】 3.视频我们看完了,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你仿佛看到了(或仿佛听到了)什么画面?你是通过哪些关键词体会到的?你能根据学习提示汇报吗?(出示课件12、13) 指生汇报: (1)九曲———弯弯曲曲的黄河 (2)万里沙———黄河很长,而且沙也很多 (3)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