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67079

第18课 诗词三首 课时1 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4-05-1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5次 大小:448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8课,诗词,三首,课时,同步,练习
  • cover
第18课 诗词三首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豆蔻(  )  ②荠麦(  )  ③窥江(  ) ④黍离(  ) ⑤伯仲(  ) ⑥衰鬓(  ) ⑦初霁(  ) 2.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④ 3.词语释义 ①荠麦弥望:_____ ②伯仲间:_____ ③纵豆蔻词工:_____ ④予过维扬:_____ ⑤雕栏玉砌:_____ ⑥淮左名都:_____ 4.名句填空 (1)春花秋月何时了?_____。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 (2)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 (3)_____,中原北望气如山。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4)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 (5)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年年知为谁生。 一、初步感知 1.实词 (1)词类活用 ①中原北望气如山:_____ ②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 ③《黍离》之悲:_____ ④千载谁堪伯仲间:_____ (2)一词多义 ①少 ②度 ③言 ④名 2.指出文言句式类型 中原北望气如山 二、深层探究 3.《虞美人》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试结合原词加以分析。 4.后世许多词话著作论李煜词,以他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为最佳。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5.《书愤》中突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的强烈感情。填表回答问题。 原句 概括内容 作用 6.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书愤》一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7.(1)姜夔的《扬州慢》多处化用了杜牧的诗句,这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词中写道:“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三、技法迁移 化用诗句 文采斐然 [文本回顾] 姜夔的《扬州慢》中多处化用了杜牧的诗句,例如“纵豆蔻词工”化用了杜牧的《赠别》中“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青楼梦好”化用了《遣怀》中“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诗句,“二十四桥仍在”化用了《寄扬州韩绰判官》中“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 [技法点拨] 所谓“化用”,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化”(巧妙地变化),一是“用”(灵活地运用)。简而言之就是既借用前人的句子又经过自己艺术改造的句子。化用名人的诗句入词,能使诗词的意境深远,文采斐然。 对于古诗文名句,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不加修改地直接运用,不会依据写作的内容来改动或删减,结果出现引用不当的毛病。那么作文时该如何化用诗文名句入文呢? (1)依据写作的要求,化用诗句拟题。如《莫畏诱惑遮望眼》(原句:莫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幸福中》(原句:只缘身在此山中)等。 (2)依据文章的内容,化用诗句入文,既可丰富内容,表达主题,又可增添文采,使语言亮丽。如高考满分作文《冷香飞上语文》中描述语文之美时写道:“语言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的柳暗花明。” [迁移运用] 写一段以“爱国”为主题的语段,把下面的名句化用到叙述描写中。(不少于100字)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屈原《离骚》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答案 第18课 诗词三首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基础梳理 1.①kòu ②jì ③kuī ④shǔ ⑤zhònɡ ⑥bìn ⑦jì 2.①戍角 戊戌 ②怆然 沧海 ③初霁 荠菜 ④光斑 班级 3.①满眼。②兄弟,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词。③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④经过。 ⑤石阶、台阶。⑥古人方位名,东边。 4.(1)往事知多少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恰似一江春水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