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71287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图形的旋转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1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4252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五年级,下册,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 cover
课题: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3-84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 中例1、例2、例3的内容。纵观教材,有关“图形的旋转”的知识,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分三个学段来学习的。在二年级下册是初步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在五年级下册要求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到了中学还有进一步的要求。从整体上看,三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呈现螺旋上升式的递进。纵观三个学段的教材,可以看出,本学段的学习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又要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年级学生普遍具有求知欲高、思维多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虽然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旋转的认知大部分还是停留在旋转现象当中,很难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出旋转的过程。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基于学生的真实学情,从学生的前测出发,诊断学生的学困点,针对学生的三个学困点:1、无法用三要素进行分析和判断旋转。2、不能用三要素来描述图形的旋转并体会三要素的必要性。3、在画图过程中,不能将图形旋转拆分成线段的旋转。进行了精准的教学设计,针对学困点1:从学生的前测出发,利用秋千摆动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生疑,并通过三要素的学习进行释疑。针对学困点2:设计了让学生从前测中寻找同学描述的“好词”初步认识旋转三要素,再通过转笔、实物板演和动态演示等过程,让学生体会旋转三要素的缺一不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针对学困点3:通过观察想象,错例分析,方法归纳等过程,使学生感悟到三角形旋转要转化成线段的旋转。再通过两次对比,理解旋转的特征并沟通联系。整节课的设计,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从学生的真实作品出发,体现学为中心的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理解旋转三要素并体会其必要性,能够正确利用旋转三要素描述旋转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积累旋转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数学的美,体会 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感受其必要性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并能将旋转后的图形画出来。 课前交流:先放松一下,看着这个背影你来猜猜他是谁?刚才解说员说到了一个数字1800,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几圈? 环节一:利用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1.前测引入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做了一个前测,第一个题目是。老师搜集了同学们的数据,其中争议性最大的是秋千的摆动, 聚焦秋千的摆动,交流各自想法。 提问:①认为不是旋转的同学,你们是怎么想的? ②认为是旋转的同学,你们是怎么想的? 2.揭示课题:到底它是不是旋转呢?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进一步来学习图形的旋转。板书 【设计意图:在前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旋转图形的判断,最困难的就是秋千,部分孩子受到三年级旋转的初步认识的影响,认为旋转需要旋转360°才行。所以引入环节就从学生的疑问点出发,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三要素的学习让学生进行释疑】 环节二:自主探究,感知旋转三要素 1.分析前测,初步感知旋转三要素 师:这是我们做的第2个前测,用数学的语言介绍它们是怎么旋转的。针对①风车扇叶,老师搜集了4位同学的作品。请你和同桌讨论下。 同桌讨论:在这些同学的描述中,你认为哪些词用的比较好? 交流反馈: ①旋转中心预设:我认为绕一个点旋转用的比较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