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语文园地七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意在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体会,围绕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展开交流,教材呈现了《鸟的天堂》和《月迹》中相关语句,引导学生回顾梳理自己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方面的感受和体会。 “词句段运用”第一题是为元旦联欢会设计海报,重在练习宣传语的拟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语文学习的价值。第二题是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迁移运用,通过把画面写具体的仿写训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 “日积月累”编排了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描绘了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这首词的上阙点明地点在西塞山前,时间是在桃花流水、鳜鱼肥美的春季;下阙描绘出雨中钓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本单元“静态与动态描写”的知识点(如《鸟的天堂》中榕树的静穆与群鸟的喧腾),但在“词句段运用”的仿写任务中,易机械模仿句式而忽略情感与哲思的融入(如将“清早布满阴云”仅扩写为视觉画面,未关联“天气变化与生活情绪”的思考)。部分学生在“设计环保主题海报”时,宣传语缺乏感染力(如直接使用“保护自然”口号,未结合“榕树与鸟共生”的课文意象),需通过案例对比(如分析“明月松间照”的诗意与环保标语的创意关联)、跨学科联结(如结合美术构图与语文修辞)引导其理解“语言艺术”对价值传递的作用。教学中可借助“日积月累”的《渔歌子》中“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超然境界,启发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融合生态审美与行动呼吁,实现“以美育德,以文化人”的素养提升。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在词中感悟江南风景之美,体会作者高远、悠然脱俗的意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②语言运用:学习运用动静描写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进行把画面写具体的仿写训练。 ③思维能力:通过想象具体的静态和动态画面,并能用朗读品味、对比体悟等方法初步感受文本中景物描写的表达方式和景致趣味。 ④审美创造:学习设计海报,布局版面,书写有特色。 思政元素:通过“动静描写赏析”“生态海报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知语言艺术对自然之美的塑造力量,深化“以言护美”的责任意识,培养用文字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文化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单元课文描写的景物美,语言更美,指导学生品味积累。理解《渔歌子》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尝试根据课本给出的句子,产生丰富的想象,把描写的画面写具体、生动。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语文园地”,收集有关张志和的资料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学习“交流平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复习导入,回顾语文要素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就一起回忆一下本单元的课文吧!板书(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 2.阅读交流平台,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说说自己的收获。 3.回顾学过的几篇课文,说一说:还有哪一处静态描写或者动态描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1)《月迹》中“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这处静态描写抓住月光的颜色,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鸟的天堂》中“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处动态描写让人感受到了鸟的多、自由和快乐。 (3)《月迹》中“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这处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