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物理学教科版(2024)9年级上册 第1章 内能 课题 1.2.1 内能和热量(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围绕内能和热量展开第一课时教学。先通过天气炎热等实例引出,经蓝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演示实验,揭示温度与热运动关系,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进而类比宏观物体能量,引入物体内能概念,阐述其是分子动能和势能总和,且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还以冰山为例探讨一切物体是否有内能,为后续热量等知识学习奠基,体现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物理思维。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物理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对热现象有感性认识,但对微观分子运动较抽象内容理解困难。其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在发展中,对实验有兴趣但实验观察、分析及知识归纳应用能力待提升。此前已学物体动能、势能等知识,可辅助理解分子动能和势能及内能概念,但构建微观能量观念仍具挑战。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课标摘要: (三)能量 3.3内能 3.3.1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3.2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能运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例1能运用比热容说明为什么沙漠中的昼夜温差比海边的大。 3.3.3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重要意义。 例2了解热机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 依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温度与分子热运动关系,理解内能概念。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本节教学需达成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升观察、分析、归纳等科学探究能力,渗透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方法的目标。 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 1.理解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掌握物体内能的概念,明确内能是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总和 ,构建微观与宏观物理量联系的观念。 2.能运用温度、内能等概念解释热膨胀、熔化等热现象,形成能量观念,认识到内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科学思维: 1.通过对温度影响扩散实验的分析推理,归纳出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类比弹簧的弹性势能理解分子势能,建立物理模型,提升知识迁移和抽象思维能力。 3.对冰山是否有内能等问题进行质疑和探讨,培养批判性思维。 科学探究: 1.经历温度对扩散影响的实验探究过程,提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能力。 2.在实验探究中,学会控制变量法等科学方法,能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科学态度与责任: 1.体会从宏观现象探究微观本质的科学研究方法,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2.了解内能等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社会的意识。 重点: 1.理解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知晓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2.掌握物体内能的概念,明确其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总和,以及同一物体温度对其内能大小的影响。 3.理解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温度反映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分子运动的联系。 2.深入理解内能概念,尤其是分子动能和势能的综合体现,以及内能与温度等因素的关联。 4.教学评价 评价维度具体内容学科知识评价概念理解:考查对温度与热运动、内能等概念的阐述。 知识应用:通过作业看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小组合作评价小组讨论:观察参与度、倾听尊重情况。 合作任务:评估分工协作、成果创新及成员贡献。项目评价项目规划:看计划和资源安排能力。 项目实施:观察操作规范、应变和沟通能力。 项目成果:评价报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