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74513

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课件

日期:2025-10-05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222111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课件
  • cover
(课件网) 长相思 纳兰性德(1655~1685), 清代满族词人。纳兰氏,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初,于是改回成德。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1676 年(康熙十五年)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为一等。著有《通志堂集》,词作先有《侧帽》一集,后增补为《饮水词》,后人汇辑本则称《纳兰词》,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又与顾贞,观合辑《今词初集》一选, 为清初文人词选中著名之本。纳兰性德性情颖敏,多愁善感,不类贵族子弟。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作者简介 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去永陵、福陵、召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性德对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词。 写作背景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词两遍,读第一遍注意诗词的停顿、语调、重音等,读出节奏的和谐之美。读第二遍先借助插图和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背诵这首词。 与前两首诗相比,形式有什么不同? 《长相思》是一首词,“长相思”是词牌名,词分为上阕和下阕,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初读课文 榆树 湖畔 五更 聒噪 yú pàn gēng guō 我会读 榆 yú 结构:左右 组词:榆钱 榆枋之见 音序:Y 部首:木 笔画:十三 左窄右宽。 “ 人 ” 要扁宽,下边有一短横,“ ”和“刂”要写紧凑。 易错提示:人下的一横别忘写哦! 畔 pàn 结构:左右 组词:河畔 萦绕耳畔 音序:P 部首:田 笔画:十 田字要扁小。 半字两横居中、紧凑、下横要长,中间一竖贯穿上下最长。 易错提示:右边不要多写一横哦! 更 gēng (更改)(三更半夜) gèng (更好)(更加) 关注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读一读:老师给我们更改作业,是为了我们能更好的学习。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加点的字是多音字! 多音字 . . 畔 识字过关 榆 更 聒 愁 泊 思考:作者身向何方? 山海关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学习上阕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 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写出了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的情景。 “夜深千帐灯”一句由动到静,既是上阕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作者由描写白天的人声鼎沸、骏马嘶鸣转入对“夜深千帐灯”的静态描写。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答: 心在故园。 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故乡 思乡之心 学习下阕 思考:作者心向何方?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