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世界民间美术》 第一课时 素养目标 1.审美感知: 能口头或书面表述对“世界民间美术的多样性”的感受和认识; 2.艺术表现:能说出三种以上的世界民间美术种类; 能了解二至三种世界民间美术的基本制作工艺流程及材料、用途、特点;能以拍摄、文字记录等方式自主搜集世界各国的民间美术资源,完成一幅视觉笔记或思维导图。 3.创意实践: 能掌握一至两种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制作方法;能从民间美术作品中提取元素并设计文创产品。 4.文化理解: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世界各国丰富的民间美术代表作品,理解民间美术如何成为当代世界文化交流的载体;能结合世界民间美术作品,体会不同时代、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感悟民问美术创作者的情感与智慧。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掌握民间美术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和创意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传统民间美术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保持文创产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同时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教具准备 制作课件,搜集民间美术作品图片及实物,如剪纸、刺绣、泥塑等。基础材料、纸张、颜料、画笔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 同学们,民间美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 课堂任务1 请同学们先完成一张学习任务卡,你所熟悉的民间美术有哪些 中国民间美术丰富多彩,它渗透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劳动人民无限的创造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根据材料、加工方法的不同和社会功能的不同,民间美术可分为年画、剪纸、玩具、雕塑、、皮影、木偶、刺绣、染织、编结、脸谱等。 二、讲授新知 师提问:你见过面具吗?你了解面具吗?你做过面具吗?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神秘的面具世界。 1.面具的概念 通过课件展示其定义———面具是人们节日、祭祀活动中进行戏剧、舞蹈表演的道具之一,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千百年来,由于人们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形成众多的艺术风格。 面具又称假面,在民间则称脸壳、脸子或鬼脸。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表明,面具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 2.面具的特点 我国的藏戏面具由来已久,具有种类丰富、色彩鲜明、造型夸张、制作精美、形态各异的特点。 3、面具的作用与功能 (1) 早期的面具用于祭祀、祈福、辟邪 (2) 封建社会后期,多用于一些戏剧表演,如川剧中的变脸吐火 (3) 现在的面具更多用于装饰品和艺术品,当作一些道具(艺术性、娱乐) 4.面具的题材 现在藏戏面具用于各种民同表演活动,主要表现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 5、中国面具的主要分类: (1)从文化类型的空间分布和传承来看,主要有:藏面具、傩面具、彝族面具、萨满面具、百戏面具 。 藏戏面具: 藏戏艺术诞生于公元8世纪,至今有近600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 400 多年。藏戏是传统宗教艺术与民间说唱、歌舞百戏相融合的结晶,被称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藏语中称“巴”,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面具中神灵、鬼怪和动物的塑造,大都人格化,被赋予了人的情感。 傩面具: 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木雕敷彩。风格粗犷朴拙、雕刻细腻。 彝族面具: 彝族在举行祭祖仪式时,用画有虎头的葫芦瓢象征自己的祖先。楚雄彝族木雕面具粗犷豪放,具有神秘色彩。倮倮支系尚黑崇虎,以黑虎为图腾,自认是"虎的民族"。 萨满面具: 以我国北方骑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萨满文化为背景,主要流行于古代的契丹人,以及后来的蒙古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满族的聚居区。现已濒于绝迹。 百戏面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