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7516

第17课 师说 第1课时 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5-10-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4次 大小:717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7课,师说,1课时,同步,练习,答案
  • cover
第17课 师 说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嗟乎(  )   ②句读(  ) ③或不焉(  ) ④巫医乐师(  ) ⑤郯子(  ) ⑥苌弘(  ) ⑦师襄(  )   ⑧老聃(  ) ⑨李氏子蟠(  ) ⑩贻之(  ) (2)多音字 ① ② 2.词语释义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_____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_____ (3)其出人也远矣: _____ (4)句读之不知: _____ 3.名句填空 (1)师者,_____。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是故___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 (3)古之圣人,_____,_____;今之众人,_____,而耻学于师。 (4)爱其子,_____;_____,_____;惑矣! (5)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一、初步感知 1.实词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 ②或师焉,或不焉: _____ (2)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_____ 今义: _____ ②吾从而师之 古义: _____ 今义: _____ ③是故无贵无贱 古义: _____ 今义: _____ ④今之众人 古义: _____ 今义: _____ ⑤小学而大遗 古义: _____ 今义: _____ (3)一词多义 ①师 ②传 (4)词类活用 ①吾从而师之: _____ ②吾师道也: _____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_____ ④而耻学于师: _____ 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_____ ⑥或师焉: _____ ⑦小学而大遗: _____ ⑧君子不齿: _____ ⑨位卑则足羞: _____ 2.虚词 (1)其 (2)之 3.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_____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_____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_____ _____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_____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_____ (7)师不必贤于弟子: _____ (8)不拘于时: _____ 二、深层探究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并阐述其作用。 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 例 句 作 用 5.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爱其子”的人,最后是“士大夫之族”,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为什么? 6.从最后一段看,韩愈写《师说》赠李蟠的原因是什么?这是韩愈全部的写作动因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技法迁移 正反对比论证 [文本回顾] 本文有例证和引用论证,如课文第4自然段引述孔子的言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但最突出的还是前3个自然段的正反对比论证。从三个方面作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古之圣人”的“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作对比;再以人们“择师而教之”与自身“则耻师”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作对比。这三组比较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不从师而学的荒谬,对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作了有力的批判。 [技法点拨] 用正面材料或观点与反面材料或观点两相对照,从而阐明所持论点的正确或揭露对方论点的谬误,这种方法就称为对比论证法。 对比论证法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1)通过正反比较,可以使问题黑白分明,是非清楚,增强论证的说服力。(2)对比论证适用面较广,它可用于立论,也可用于驳论;可用于通篇,也可用于局部;可用于材料,也可用于结论。 运用对比论证法应注意些什么? (1)恰当选择比较对象,选择好比较角度,要在同一范围内。(2)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剖析或判定,否则就可能陷入以误为正、以是为非的泥潭。(3)论证中所用的材料除了要与论点有内在的联系外,还必须具有鲜明的对比性。通过是与非、功与过、荣与辱等的对比,突出论点或事物的鲜明特征。 [迁移运用] 请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明“忍让”与“怯懦”这两种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