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人口迁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2014·崇雅模拟)下表为“美国1965~1983年不同地区的净移民人口数量表(单位:千人)”。读表回答1~2题。 地区 1965~1970年 1970~1975年 1975~1980年 1980~1983年 东北地区 -715 -1 342 -1 486 -640 中北部 -673 -1 915 -1 173 -1 062 南部 656 1 829 1 764 1 194 西部 696 708 893 509 1.与此时期美国人口迁移特点不符的是( ) A.70年代东北部地区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 B.70年代以后,南部地区一直是人口迁入地区 C.80年代以后,东北部地区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 D.80年代以后,迁往“阳光地带”的人口数量明显减少 2.导致此时期美国地区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环境质量的变化 B.地区间气候差异 C.经济收入的变化 D.经济结构的调整 解析:第1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直接比较得出结论。80年代以后,东北部地区净移民依然为负值,表明该地区依然是人口迁出地区。第2题,东北地区传统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大量人口向环境较好的南部、西部迁移。 答案:1.C 2.A (2011·广东文综)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 3.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解析:选D。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人口迁入率始终高于人口迁出率,即该区域人口机械增长始终为正值,所以,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4.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解析:选A。影响人口迁移方向与规模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一般规律是由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故上海符合题意,安徽、湖南、河南以人口迁出为主。 (2014·济南调研)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是( )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6.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迁移的人口中,以20~34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这种迁移最可能是经济因素引起的。第6题,图中乙年龄段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时,常常会将自己年幼的子女带在身边,从而导致甲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数量也较大,即这两者之间的迁移具有相关性。 答案:5.D 6.A 下图示意1978~2008年我国四城市人口变动统计情况(注: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四个城市人口变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乙城市一直是人口净迁出区 C.丙城市由净迁出区转为净迁入区 D.丁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减慢 8.下列省区中,最符合丁所反映的人口变动情况的是( ) A.四川 B.贵州 C.安徽 D.浙江 解析:甲城市人口迁移差额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呈增加趋势,即反映了甲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乙城市人口迁移差额率始终为正数,因此其一直是人口净迁入区。丙城市由净迁入区转为净迁出区。丁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在降低,人口迁移差额率由负值变为正值,说明该地区有吸引外来人口迁入的巨大吸引力,一般为经济发达地区。 答案:7.A 8.D 上海市和北京市吸引地区空间分布图,回答9~10题。 9.上海市和北京市的人口吸引作用空间模式特点是( ) A.吸引强度的空间分布随距离增加逐级递减 B.上海市强势吸引地区更加集聚 C.吸引地区在空间上呈同心圆型分布 D.上海市的吸引地区分布范围更为广泛 解析:选B。吸引强度的空间分布并非随距离增加逐级递减,而是呈现出明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