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1 群落的结构 (第1课时) 本节聚焦 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有哪些差别?群落为什么能形成有机整体? 01 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 02 生态位分化对于群落和物种有什么意义? 03 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栖动物,如大脐圆扁螺、中国圆田螺、苏氏尾鳃蚓、羽摇蚊的幼虫等。在稻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问题探讨 讨论 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河蟹捕食底栖动物,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河蟹和某些底栖动物可能还会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河蟹与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可能还包括种间竞争。 问题探讨 讨论 2. 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河蟹种群密度增大,会使很多生物种群的数量发生变化。河蟹会吃掉更多的底栖动物和杂草,导致底栖动物等的数量减少;河蟹的爬行活动对田泥有松动作用,可以改善田泥的土壤肥力而有利于水稻生长,可能会引起以水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的数量增加。 有研究表明,养蟹稻田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常规稻田,且放蟹密度越大,降低得越明显。为保护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可以在稻田中增加河蟹饵料的投喂量。 一、群落的概念 人工林 稻田 池塘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简称群落。 种群1 种群2 种群3 群落 组成 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 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 种群 数量动态 种群密度 出生率与死亡率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 研究群落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如何? 群落中有多少种群?哪些种群占优势? 群落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 群落中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群落具有怎样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演替情况是怎样的? 分析上图可以看出,同时是对生物群体的研究,种群和群落是不同水平的研究对象。也可以作为研究者的不同视角。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新疆北部针叶林 部分物种名录 新疆五针松、新疆冷杉、新疆云杉 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 部分物种名录 米槠、甜槠、木荷、狗脊、芒萁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1. 丰富度 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 常绿针叶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 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1. 丰富度 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 海拔 丰富度 深度 丰富度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2. 优势种 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个体数量多 生物量高 生活能力强 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 米槠 甜槠 木荷 狗脊 芒萁 优势种 伴生种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3. 优势种的动态变化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 羊草 (优势种) 放牧强度加大 糙隐子草 (优势种) 原来的罕见种增多 过度放牧 碱蓬 (优势种) 一些原有种消失 草原生产力降低 二、种间关系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种间关系 原始合作 寄生 竞争 捕食 互利共生 二、种间关系 1. 原始合作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