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教案 | 物理学科 4.2 汽化和液化 第1课时 汽 化 【知识要求】 1.能区分固、液、气三种物态。 2.知道什么是汽化,知道汽化吸热。 3.知道什么是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4.知道沸腾现象及其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蒸发与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认识液体沸腾的特点。 小烧杯、酒精、纱布、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陶土网、酒精灯、火柴、钟表 我们知道,水在不同的温度下,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大自然中,冰、雪、露、雾、霜的存在,表明三种状态的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那么,各种物态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呢?这些变化又有哪些特点? 一、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 如打开装酒精的瓶的塞子,你会闻到酒精味;湿衣服晾晒后会慢慢变干;池塘里的水不论在什么温度下,都有缓慢汽化成水蒸气的现象存在。 2.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教师提问:根据生活经验,怎样才能让衣服干得快?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讨论并归纳总结: (1)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例题讲解: 【例1】下列情景中,哪一个过程涉及物态变化( ) A.一个铁块放在火炉中被烧红了 B.玻璃杯被打碎了 C.橡皮泥由方形被捏成了圆形 D.阳光下的小雪人“流汗”了 【解析】物态变化是指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在物态变化过程中,物质的种类不变,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A选项中铁只是被烧红,但其状态没有改变,所以不涉及物态变化。B、C选项中,玻璃杯被打碎了、橡皮泥由方形被捏成了圆形,物体的形状改变了,但状态没有改变,所以不涉及物态变化。D选项中,雪人“流汗”是水由固态变成了液态,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所以涉及物态变化。 【答案】D 二、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 1.提出问题: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呢? 2.猜想与假设 水沸腾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实验器材:酒精灯、陶土网、烧杯、温度计、铁架台、秒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 (1)组装器材要按“由下到上”的顺序。 (2)酒精灯要用外焰加热。 (3)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入水中,不能接触烧杯的底部或侧壁。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观察水在沸腾时的温度变化和现象。每隔相同的时间,记录温度的值,填入下表中。 时间t/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温度t/℃ 水中气泡情况 思考以下问题: (1)沸腾前,对水加热,水温如何变化?你还发现了其他什么现象吗? (2)沸腾时,继续加热,水温如何变化?发生的现象如何? (3)停止加热,水温又如何变化?此时水能否沸腾? 5.分析与论证 沸腾现象归纳总结: (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水在沸腾时,烧杯底部形成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 (3)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4)受热停止,沸腾也停止;液体沸腾的条件包括两个:一个是温度达到沸点,另一个是能够继续吸热。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课本图4-2-4,分别在坐标纸上设温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并在坐标系上描出各点,画出水在沸腾前后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对水沸腾图像的分析: (1)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上升。 (2)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例题讲解: 【例2】“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底下抽掉正在燃烧的木柴。运用物理学知识对此进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