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85925

冀教版三上1.2《称重物体》(教案)

日期:2025-09-18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1143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版,三上,称重物体,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称量物体》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称量物体》 课时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 要通过“掂、估、称”等操作活动培养量感,建立对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的直观感知,理解单位关系(1kg=1000g),形成对物体轻重的判断能力;在真实情境中(如称量食品、设计健康午餐)解决简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渗透“数学服务生活”的理念。 教材分析 本课从食品包装的“净含量”引入单位意义(如食盐500g、苹果150g),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对比盘秤、电子秤、天平等工具的差异,培养合理选择工具的能力;从单位换算(1kg=1000g)→估算物体质量(鸡蛋70g)→解决健康问题(午餐≤500g),实现知识螺旋上升。同时本课承接低年级“比较轻重”的定性认知,发展为定量测量;又为后续学习“吨”及复杂质量计算(如密度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斤”“公斤”等传统单位(如买菜称重),但对国际标准单位“克/千克”陌生;能简单能使用简易秤具,但易忽略单位读取;三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需通过实物操作(掂盐袋、称鸡蛋)建立量感。要使学生理解“1kg=1000g”需突破“数字大小”的视觉误导,如1000>1,但1000g=1kg。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通过称一称、算一算、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结合现实情境,学会用盘秤称量物体,丰富对常见物体轻重的感知,形成对物体实际轻重的判断能力,初步发展量感。 。 3.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基础上,会估计物体的质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1kg=1000克观念,掌握“先估后测”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质量下,数量与单重成反比”, 健康标准中的数学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秤/电子秤、1kg食盐(500g×2袋)、熟鸡蛋、棋子、1元硬币、蚕豆 数学书+语文书、学生书包、 健康午餐食材卡片(苹果150g、牛奶250g、面包100g)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孕新 投影超市称重场景图(西瓜标“kg”、糖果标“g”) 提问:“为什么称西瓜用kg,称糖果用g?若用错单位会发生什么?” 讨论后总结:“大物体用kg,小物体用g,否则数字会读错!” 学生: 买西瓜付“5g”的钱?荒谬! 通过生活实例凸显单位选择的必要性,避免后续操作出现“5kg=5g”的常识性错误,强化量感应用意识。 二、导入 教师操作: 1. 实物展示标有“g”和“kg”的盘秤 2. 称量100g饼干放g单位秤,再放kg单位秤 师:这块饼干在‘g秤’上显示100, 在‘kg秤’上只有0.1。 为什么同一块饼干,秤上数字不同? 如果称一粒蚕豆(约2g),该选哪个秤?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因为‘g秤’最大能称1000g,‘kg秤’最大称10kg,小物品用g更精确! 通过实物对比,理解单位选择与量程的关系,渗透“精确测量”思想。 二、探究 活动1:千克与克的奥秘 教师活动:分发500g食盐袋,学生两人一组操作。 要求:请拿起1袋盐掂一掂,记录手感; 现在将两袋盐放一起,再掂一掂; 放到kg秤上,你看到了什么? 关键问题: “1000g和1kg,哪个数字更大?为什么实际一样重?” 教师板书: 500g + 500g = 1000g 1000g = 1kg 追问: 如果老师有4袋盐,是_____kg?_____g? (同步板书:2kg=2000g) 活动2:常见物品称量赛 任务单: 物品 预估重量 实际重量 熟鸡蛋 ( )克 70g 1个棋子 ( ) 克 4g 1元硬币 ( )克 6g 师:先闭眼掂鸡蛋,猜猜有1袋盐的几分之一?打开学具盒用电子秤验证。 活动3:课本的重量 师:请两位同学上台:小明估数学书重量,小红估书包重量,看谁估计的重量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