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十八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西藏 台湾岛 新疆 黑龙江 目录 一、说课标 二、说教材 三、说学情 四、说目标 五、说过程 六、说反思 (一)内容要求 通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认识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二)学业要求 观察并识读中国古代各时期的疆域图,从历史地图中辨识、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并将历史地图中的信息与所学内容建立起联系。 一、课标要求(2022 版历史课程标准) (三)大概念统领 本课以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为大概念,将清朝对台湾、西藏、新疆、东北等边疆地区的治理措施整合于这一框架下,引导学生认识到清朝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制度建设,有效巩固了边疆,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基础,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与巩固。 一、课标要求(2022 版历史课程标准) 从时间角度上看,本课上承明朝对边疆的初步经营,下启近代中国边疆管理的转型;清朝通过一系列边疆治理举措,既延续了历代王朝巩固统一的历史传统,又在多民族国家整合层面实现突破,为近代中国维护领土主权奠定历史基础。 从空间角度上看,清朝通过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后续建制、驻藏大臣设置、伊犁将军管辖西北等举措,将台湾、西藏、新疆、东北等边疆地区纳入有效治理体系,使国家疆域在明代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并趋于稳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空间格局。 二、教材分析 (一)知识基础 学生已学习过明朝的边疆政策等相关史实,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有初步认识,但对清朝边疆治理的系统性和疆域奠定的意义理解较浅。 (二)认知特点 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逐步发展,对历史地图、图片等直观材料兴趣较高,但对历史现象的因果分析和整体把握能力不足。需通过地图解读、史料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具体史实中归纳抽象概念。 (三)学习难点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清朝边疆治理措施与国家统一的内在联系,以及疆域奠定的深远历史意义。需通过分层设问、地图对比等方法,搭建认知阶梯。 三、学情分析 (一)时空观念:通过识读《清朝疆域图(1820 年)》,掌握清朝疆域四至及边疆治理的空间布局,理解历史事件的时空联系。 (二)史料实证:运用教材中的文献史料(如《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 条)、图片史料(达赖金印、伊犁将军府)等,论证西藏、新疆、台湾等地区是中国领土。 (三)历史解释:通过对比明朝形势图与清朝疆域图,解释清朝疆域概念的形成;分析清朝边疆治理措施的特点及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影响。 (四)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清朝边疆治理成就,认同清朝对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基作用,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 四、素养目标 (一)重点 清朝在台湾、西藏、新疆、东北边疆地区的治理措施。 突破策略:以《清朝疆域图(1820 年)》为 “认知锚点”,结合地图标注的省级驻所、边界线等信息,逐一梳理各边疆地区的治理举措,通过史料分析、时间轴梳理强化记忆。 (二)难点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 突破策略:通过对比明朝与清朝疆域图,分析疆域变化;联系 2025 年国家边疆发展时政新闻,如新疆、西藏的经济文化发展成就,古今对照理解奠定的意义。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策略 1.地图探究法:以 1820 年清朝疆域图为核心,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要素(国界线、省级驻所、边界条约待议区等),获取历史地理信息。 2.史料教学法:运用教材中的诏令、章程、条约等史料,如《尼布楚条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