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章末综合提升 第三章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 体系构建 返回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滑坡 寒潮 台风 虫灾 灾害防御 灾中救援 工程性措施 救灾物资储备基地 国际救济 地震灾害 专题突破 专题一 既是天使也是魔鬼的“沙尘暴” 沙尘暴是对我国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一种气象灾害。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 1.沙尘暴的成因、致灾方式及影响范围 (1)成因 ①自然原因: ②人为原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加剧沙尘暴的发生。 (2)主要致灾方式 ①强风:携带细沙粉尘的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共设施,造成人畜伤亡。 ②沙埋:埋压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 ③土壤风蚀:沙尘暴影响区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危害,严重破坏农田和草场的土地生产力。 ④大气污染:在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区,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加剧大气污染,造成大气能见度降低。 (3)我国沙尘暴的影响范围 我国沙尘暴灾害主要发生在西北、华北地区。虽然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发生次数和严重程度不及西北地区,但由于华北地区人口、城市密集,经济较发达,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 2.沙尘暴的影响 (1)沙尘暴是“魔鬼” 沙尘暴会破坏草原、耕地及建筑物,严重时遮天蔽日(如图所示),影响交通出行,干扰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2)沙尘暴是“天使” ①沙尘暴塑造了黄土高原(如图所示),促进了物质的转移;②为海洋生物提供饵料;③可以减轻酸雨危害(沙尘呈弱碱性)。 3.沙尘暴的防治 (1)建立完善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体系。 (2)因地制宜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行动。 (3)设置草方格、石方格沙障,修建防护林等(如图所示)。 (4)改善地区干旱的生态环境。 应用体验 下表是我国部分时间段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1~2题。 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A.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 时间 20世纪 50年代 20世纪 60年代 20世纪 7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km2/a) 1 560 2 100 2 460 √ 我国土地沙化速度不断加快的主要原因是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是一种结果,不是土地沙化加快的原因。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不是土地沙化。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是土地退化,不是沙化。 2.为了减少强沙尘暴次数和减缓土地沙化速度,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 C.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实施退耕还草 D.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为了减少强沙尘暴次数和减缓土地沙化速度,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是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实施退耕还草,保护生态环境。沙漠地区水资源缺乏,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在干旱地区应合理放牧,限制载畜量,保护生态环境。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会阻碍经济增长,不符合实际。 √ 专题二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1)原因 ①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相交处。 ②地质地貌:多山的地貌、强烈的地壳运动。 ③气候: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