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程标准及素养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圈层结构。2.依据地理要素,判断地球的圈层结构,并能够知道每个圈层的突出特征(区域认知)。3.依据地震波的不同类型,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结构特点(综合思维)。4.通过对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人地协调观)。 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圈层划分依据 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如图所示,A为横波,B为纵波。 [注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概念。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吗?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因为烈度受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物抗震强度等因素的影响。 发生地震时,陆上行人与湖中船只上的游客感受的震动感觉是相同的吗? 不一样。处于街道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水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湖中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只有纵波能在液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2.分界面 D为莫霍面,F为古登堡面。 3.内部结构 C为地壳,E为地幔,G为外地核,H为内地核。 4.圈层特点 (1)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大洋部分较薄,大陆部分较厚。 [微思考] 世界上地壳最厚和最薄的地方是哪里? 提示:最厚的地方是喜马拉雅山脉,最薄的地方是马里亚纳海沟。 (2)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其中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为80~400千米,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温度较高,但刚性较弱,能够长期缓慢变形,相对低温的、刚性的岩石圈可作为一个整体漂流在软流层之上。据地震波的传播可以推测:软流层的物质从总体上看仍是固态的,因为纵波、横波都能通过;然而波速的降低又能说明该层的物质较岩石要软要热些,这里软硬的差异是冷热的必然结果。 (3)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组成。 1.岩石圈不等于地壳。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2.生物圈渗透于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交界地带,不占有独立空间。 (4)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知识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指环绕地球的气体层,其下部的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 2.水圈 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包括地表水(海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3.生物圈 广义上的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圈层。狭义上的生物圈则指生物本身。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微思考] 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提示: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自然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 [微思考] 地球表层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智慧圈五大圈层组成, “智慧圈”是哪个圈层? 提示:人类。 一、判断题 1.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厚度相同。(×) 2.软流层位于上地慢,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3.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地面上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 4.从地幔到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 5.生物圈就是地表生物的总称。(×) 6.水圈的水是不停流动的,是最活跃的圈层。(×) 二、选择题 北京时间2021年3月20日17时09分,日本本州东岸近海(38.43°N,141.84°E)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大约60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震源可能位于( ) A.地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