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6.3 图形的位置与测量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3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内容涵盖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图形的位置与测量”板块。“图形的位置与测量”包含方向(东、南、西、北)、长度单位(米、厘米)、线段及生活应用,教材通过知识图、生活实例整合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图形与几何的知识体系,强化空间观念与实际应用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方向辨认、长度测量的基本方法,但对知识的系统性关联及复杂场景应用理解不足。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多知识融合应用的把握上需引导。部分学生存在方向辨别混淆等问题,需通过复习巩固、实践拓展解决,提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三、核心素养目标: 情境与问题:结合小丽整理的 “知识图” 和实际生活中的方向与测量情境,引导学生回顾方向辨认和长度测量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图形位置与测量知识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能正确使用尺子测量线段长度,理解线段的基本特征。 思维与表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清晰描述方向的辨认方法和长度测量的步骤,准确阐述对方向和长度单位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可以有条理地说明自己对图形位置与测量知识的应用思路。 交流与反思: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分享自己对图形位置与测量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方法,倾听他人的想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通过反思,总结自己在方向辨认和长度测量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进一步深化对图形位置与测量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思政元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回顾长度单位、线段的认识、测量与画法。 教学难点: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线段的初步认识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情境与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同学们,下面是小丽整理的“知识图”,你也试着画一画吧。 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什么单位?这学期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方向和测量的相关知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板书课题:图形的位置与测量) 学生们边画边回顾旧识。 学生回答: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和米。 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环节二:探究与发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1. 知识要点1:认识东、南、西、北。 师:说一说,你是如何辨认东、南、西、北的。 预设: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可以根据一个方向,辨别其余的三个方向。 2. 知识要点2:厘米和米 (1)说一说,该怎样测量课本的长和教室的长? 预设:我用直尺来测量课本的长。我用米尺或卷尺来测量教室的长。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cm)作单位。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m)作单位。 (2)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 把直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 知识要点3:认识线段 (1)复习线段的含义。 预设:拉直一根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2)复习线段的测量方法。 预设:把直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左端,线段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复习线段的画法。 预设:画线段时,通常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几厘米长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