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密★启用前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灿若星河的诗词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宋代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词句,此句体现出的地理知识是( ) A. 天气是多变的 B. 气候是多变的 C. 天气是稳定的 D. 气候是稳定的 2.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了( ) A.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B. 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 C.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D. 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多 我国民间以农历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但从气象学上通常把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的第一天视为春季的开始。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我国入春时间大致自南向北逐渐延迟,这种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分布 C. 地形地势 D. 人类活动 4.除无冬区外我国入春最早的地方是四川盆地,和纬度相近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比,四川盆地入春早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 海拔低,气温高,入春早 B. 海拔高,光照强,入春早 C. 北有山脉阻挡冷空气,气温较高 D. 降水少,晴天多,气温高 当你漫步在椰林婆娑的东南亚海滨,扑面而来的是湿热的热带气息;来到南亚乡村的田间地头,你会为这里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感慨。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色。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甲、乙两地主要的气候类型是() A. 热带雨林气候 B. 热带季风气候 C. 地中海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6.下列有关图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 B. 南亚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 C. 东南亚华人、华侨众多 D. 地势都是南北高,中部低 气候学上将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等于或低于10℃算是入冬,冬季气温降低,人们穿衣服增多,天气开始变干燥。下图为2024年10月25日中国秋冬进程示意图。据此完成各小题。 7.10月25日我国郑州处于(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8.该日,当北京已入冬,海南仍处于夏季的主要原因是( ) A. 纬度差异 B. 海陆差异 C. 地形起伏 D. 植被差异 高大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作用造成山脉两侧降水的差异,“一山有四季”体现了海拔高低导致气温的不同。读“某山地示意”图(如图),完成各小题。 9.对于甲地和乙地的降水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多于乙,甲为迎风坡 B. 甲少于乙,乙为迎风坡 C. 甲多于乙,甲为背风坡 D. 甲少于乙,乙为背风坡 10.同一时间,当图中M地气温为8℃时,N地的气温为( ) A. -4℃ B. 20℃ C. 9.6℃ D. 7.4℃ 11.甲和乙的降水差异,M和N的气温差异,其影响因素均为( ) A. 纬度位置 B. 海陆分布 C. 地形地势 D. 植被状况 某科考队在考察南美洲南部气候和植被情况时,发现甲、乙两地降水差异明显。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岛有很多树木的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如图为南美洲部分区域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各小题。 12.与甲地相比,乙地的降水特点及成因是( ) A. 降水多,位于内陆 B. 降水多,位于迎风坡 C. 降水少,位于背风坡 D. 降水少,位于沿海 13.造成火地岛“醉汉树”独特冠型的原因是( ) A. 人为 B. 气温 C. 风向 D. 地形 14.甲地气候类型为( )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 温带海洋性气候 D. 热带沙漠气候 我国民间以农历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但气象学上通常把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的第一天视为春天的开始。如图为“我国各地平均入春时间等值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影响我国南北方平均入春时间早晚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起伏 B. 纬度高低 C. 海陆位置 D. 天气状况 16.导致青藏高原地区较同纬度东部地区入春时间出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