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唐诗五首 崔 颢 黄鹤楼 新课导入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据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只在崔诗下面题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 2、想象诗歌描绘的形象,揣摩含蓄的语言。 3、体会诗歌蕴含的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思乡的愁绪。 作者简介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崔颢(约704—754年),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他才思敏捷,二十岁即中进士。 其诗题材广泛,早年多写闺情,后游历边塞,诗风转为雄浑豪放。代表作《黄鹤楼》意境开阔、气势恢宏,被誉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 现存诗四十余首,收录于《全唐诗》。 写作背景 崔颢中进士做官,从开元年间后期出使河东军幕始,他一生基本远离京城长安外放做官,他宦游天下,四处漂泊,这一漂泊就是20年。这种漂泊无定的生活,使崔颢想念安定的生活,想念起家乡来。在这种背景下,作者还乡途中登临黄鹤楼,遥望汴州感到家乡越来越近,思乡之情也因之更切,所以提笔写成了这首满怀乡愁的七律诗。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知识链接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助兴。从此酒楼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去。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就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黄鹤楼的来历 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预习检查 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然后大声朗读,积累这些字词。 崔颢( ) 千载( ) 萋萋( ) 鹦鹉( ) zǎi qī hào yīnɡ wǔ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整体感知 任务二:初读知“音”·读准韵律节拍 请同学们先聆听《黄河楼》名家朗诵,注意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 黄 鹤 楼 崔颢(hào)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zǎi qī yīnɡ wǔ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离开 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胜迹,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间蒙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虚实结合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剩下,留下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黄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荡荡。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飘飘荡荡的样子。 【承】颔联紧承首联,黄鹤飞走是虚,白云飘荡是实。前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总慨。 “空”为“空荡荡”的意思,强调时间上的渺远,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 虚实结合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