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99803

14 唐诗五首 第三课时 《使至塞上》【新版八上语文授课课件(配套上课典案+视频)】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162798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语文,视频,典案,上课,配套,课件
    (课件网)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2025年秋统编新版八上语文精品课件 嵌视频 第三单元 山川美景 11 14 唐诗五首 第三课时 《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重点] 反复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并熟练背诵诗歌。 2.[重点] 理解诗歌大意,赏析诗句,体会诗歌的意境。 3.[难点] 鉴赏名句,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唐朝开国以来,边塞战事不断,不少诗人以幕府等身份来到边塞,并写下大量描绘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的诗歌,这类诗歌,被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感受塞外风光的奇美壮丽。 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 明确: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唐代诗人、画家,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他的作品清新淡远,自然脱俗,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代表作品有《终南山》《山居秋暝》等。 教学过程 预 · 教材新知 2.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明确: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探究一】 理解诗意,感知内容 1.听录音,朗读诗歌。 探 · 教材写法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连词义而成句意。 单车 欲 问边, 属国 过居延。 征蓬 出汉塞, 归雁入 胡天。 一辆车,表示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要。 慰问边关守军。 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胡地的天空, 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译文】(我)乘一辆车去慰问边关守兵,出使途中经过居延。像飘飞的蓬草飘出边塞,如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品析】“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描写行程的遥远,也表达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大漠 孤烟 直,长河 落日圆。 萧关 逢 候骑,都护 在 燕然。 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指黄河。 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译文】浩瀚的沙漠中,一股烽烟直上云天,黄河上西沉的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好遇到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得知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燕然山,这里指边防前线。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品析】“大”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出了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后两句为实写,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战事的频繁。 3.《使至塞上》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交代诗人出使的事由和地点;颔联抒发抑郁惆怅的情感;颈联写景,描绘出一幅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图;尾联叙事,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 【探究二】 赏读诗句,体会意境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使至塞上》中颔联和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大漠上,一缕孤烟直冲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大漠,天空中挂着一轮浑圆的落日。 2.《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从构图与炼字的角度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