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综合性学习 解 题 君子自强不息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道德品格高尚的人,历代儒客文人将以君子之道自勉作为行为规范。 努力使自己强大,不松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导入新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苦难辉煌中走来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下面的活动围绕“自强不息”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展开。小组合作,完成后面的活动和任务。 活动目标 1.通过搜集整理名言、诗句等材料,认识“自强不息”精神的内涵。 2.成立采访小组,完成采访活动,寻找身边“自强不息”的人物。 3.组建演讲团队,开展演讲活动,加深对“自强不息”精神的理解。 第一课时 任务一: 认识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一、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 1.儒家的“自强不息”有哪些内涵? 活动任务 儒家自强不息作为一种文化理念, 具有自己特有的伦理精神品格。 ●刚健品德 ●仁爱美德 ●独立人格意志 ●宽容和谐精神 ●积极进取精神 (1)刚健品德 所谓刚健,即是做人做事坚持原则而不动摇,坚持主体的自觉性而决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 “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2)仁爱美德 儒家自强不息不是逞强好能,而是对道德价值表示关切,实现主体的仁爱需求与现实世界发展的内在统一。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3)独立人格意志 所谓自强就是在德行、知识、能力各方面不断提高,从而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而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就是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意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宽容和谐精神 “厚德载物”内含和谐精神与宽容或兼容并包精神,显现了中国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品格。“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相得益彰,刚柔相济,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传》 (5)积极进取精神 一是从个体来看,志士仁人的发愤图强。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孟子·离娄上》 二是从社会来看,中国历史上的连绵不断革新。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 “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 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个人修养、国家发展、历史进步等各个方面各有不同的表现。对于个人而言,自立自信、勤学苦思、 勇于开拓,面对逆境 不屈不挠,等等,都 属于自强不息的表现。 从人类一出生,困难就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没有火,我们坚忍不拔地钻出火来,这是钻木取火。 天破了,我们克服一切困难重新补上,这是女娲补天。 2.关于自强不息的神话传说 大山阻路难行,我们肩挑手扛世代坚持也要移除,这是愚公移山。 大海凶险浩瀚,我们穷尽一生也要与之斗争,这是精卫填海。 3. 关于“自强不息”格言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