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能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运动和能量》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物体和运动》的第六课,是在学生认识物体运动状态、运动方式等基础上的延伸与深化。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足球射门顶起球网”现象导入,通过两个递进式探究实验(感受小球撞击力、观察木块滑行距离),引导学生认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及“能量大小与速度的关系”,最后结合生活实例拓展认知,体现了“从生活到科学,从科学到生活”的课程理念,符合新课标对小学科学“注重真实情境与实践探究”的要求。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科学观念, 知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物体运动速度越快,能量越大。 科学思维: 能根据实验现象(撞击力、滑行距离)分析推理, 归纳出“运动物体能量与速度的关系”, 培养初步的分析与归纳能力。 科学实践: 能按步骤完成斜面搭建、小球释放、现象记录等实验操作, 学会控制变量(如同一位置释放小球),提升动手与观察能力。 态度责任: 在实验中养成严谨、安全的操作习惯,体会科学探究的趣味性; 通过联系生活实例,增强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的意识, 培养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且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运动速度越快, 能量越大。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归纳“能量大小与速度的关系”,理解“控制变量”对实验公平性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提出和聚焦问题: 1.根据课页,提出问题 展示图片:足球运动员大力射门,足球将球网顶起。 提问引导:“进门的足球为什么能把球网顶起来?它的力量从哪里来? 2.聚焦:揭示课题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足球的力量来自“运动”———运动员踢球让它运动,运动的足球就有了推开球网的能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运动和能量”的秘密 讲述新课 探索1:感受不同坡度下小球的撞击力 明确实验任务:搭建可调节坡度的斜面,从三个不同坡度顶端释放小球,用手掌挡住末端小球,感受撞击力的差异。 实验步骤: 搭建斜面装置,设置三个不同坡度(如低、中、高)。 从每个坡度的同一位置释放小球,在斜面末端用手掌挡住。 感受并记录手掌受到的撞击力(如“轻微”“中等”“强烈”)。 温馨提示: 每次必须从斜面同一位置释放小球,保证实验公平。 挡小球时手掌要稳,避免被砸伤。 仔细感受并记录不同坡度下的撞击力。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提醒控制变量和安全)。 交流总结:“斜面坡度越大,小球到达末端的速度越快,手掌感受到的撞击力越大;坡度越小,速度越慢,撞击力越小。” 探索2:观察不同坡度下木块的滑行距离 衔接过渡:“小球的撞击力能通过手掌感受,那它对其他物体的影响还能怎么体现?我们让小球撞击木块,看看会发生什么。” 实验步骤: 沿用探索1的斜面装置,保持三个不同坡度。 从每个坡度的同一位置释放小球,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 用直尺测量并记录木块被撞击后滑行的距离(精确到厘米)。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测量方法(如从木块初始位置到停止位置的直线距离)。 数据交流:各小组汇报数据,教师汇总后引导分析。 总结发现:“在小球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斜面坡度越大,小球撞击木块时的速度越快,木块滑行距离越远;坡度越小,滑行距离越近。” (三)研讨总结 研讨1:运动的小球有能量吗?证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实验回答:小球撞击手掌时能感受到冲击力,撞击木块时能推动木块滑行,这些现象都说明运动的小球具有能量;且坡度越大(速度越快),冲击力越强、滑行距离越远,说明小球能量越大。 研讨2:其他运动的物体有能量吗?证据是什么? 学生举例后,教师补充:行驶的汽车能撞坏物体,流动的水能推动水车,跑步的人能撞动栏杆……这些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