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06776

【任务型教学】统编语文九上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教案 +导学案(师生版)+ 同步测试(含答案)+素材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37次 大小:132445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答案,测试,同步,师生,导学案,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批驳思路,明晰“中国脊梁”的含义。 3.品味语言,体会文章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批驳思路。 2.明晰“中国脊梁”的含义,品味文章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和讽刺性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70多年前,中国是怎样的面貌 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 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 鲁迅先生的文字总是充满力量,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文中说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先生的杂文,看看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问题,鲁迅先生是怎么说的! 二、学习新课 任务一:明预习内容 析批驳方式 (一)预习交流 1.文体知识--议论文论证方式。 论证方式 立论 驳论 具体方法 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直接反驳:以下三种形式;间接反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 三要素 论点 驳论点:就对方文章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与真理、定理、规律、常识、基本原则冲突的部分)进行反驳。 论据 驳论据:就对方文章论点的支撑材料———论据进行反驳,揭露对方论据的虚假、荒谬或不典型。 论证 驳论证:就对方文章的论证方法中的逻辑错误或漏洞进行反驳。 一般模式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归纳 树靶子———破敌论———立己论———作结论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 2.杂文基本常识。 杂文: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 杂文特点: ①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②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③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④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3.《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共分三集,是鲁迅后期杂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广泛,思想成熟,科学性、战斗性都很强。写作这些杂文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这地方是当时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于是鲁迅就取“租”字的右半边而成“且”,取“界”字的下半部而成“介”,再与“亭子间”的“亭”字,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这不仅点明了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也暗示出写作这类文章时的社会环境。 4.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主宰了一部人的头脑。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诞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5.字词积累。 (1)读一读 搽粉(chá) 玄虚(xuán) 渺茫(miǎo) 埋头苦干(mái) 麻醉(zuì) 摧残(cuī) 诓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