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09226

2.2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日期:2025-10-10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78次 大小:4527692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核心课,聚焦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教材通过“猜想假设模拟实验研讨验证”流程,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现象(昼夜交替 )提出假设,用模拟实验检验,理解“昼夜交替与地球、太阳相对运动有关”,是培养“科学探究思维(假设验证 )”与“地球运动观念”的关键课例,为后续探究地球自转、公转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昼夜交替”有生活感知(太阳东升西落 ),但对“成因”的科学解释模糊(如认为“太阳绕地球转” )。已具备初步观察与猜想能力,不过在“提出科学假设(多种相对运动可能 )”“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上需指导。学生好奇自然现象成因,需通过“假设实验研讨”突破“直观经验→ 科学认知”的转化难点,构建地球运动的科学观念。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如地球自转、太阳绕地球转等假设 );认识“昼夜交替是地球运动的宏观表现”,构建地球运动的初步观念。 (二)科学思维 基于昼夜交替现象提出多种假设(地球自转、太阳绕地球转等 ),通过模拟实验分析、验证假设,锻炼“假设推理验证”的科学思维;对比不同假设的差异,提升逻辑分析与归纳能力。 (三)探究实践 经历“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模拟验证研讨交流”完整探究流程,提升实验设计、操作与实证记录素养;学会用模拟实验检验科学假设,养成严谨科学态度。 (四)态度责任 感受昼夜交替现象的奇妙与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对地球运动的探究兴趣;理解科学假设需实验验证,增强“尊重证据、严谨求真”的科学责任感。 教学重点 1. 基于昼夜交替现象,提出“地球与太阳相对运动”的多种假设(如地球自转、太阳绕地球转 )。 2. 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检验假设是否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难点 1. 提出科学合理的假设(涵盖“地球、太阳不同相对运动方式” ),突破“单一化假设(仅认为太阳绕地球转 )”的思维定式。 2. 深度理解“模拟实验验证假设”的逻辑(实验现象与昼夜交替的关联 ),实现“假设→ 实验→ 结论”的科学推理跨越。 教具准备 昼夜交替现象视频、模拟实验材料(手电筒/台灯(模拟太阳 )、地球模型(带经纬线 )、小贴纸(标记观测点 ) )、实验记录单、假设思维导图模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昼夜交替现象”延时摄影视频(太阳东升西落,天空明暗交替 ),提问:“昼夜交替每天都发生,你知道它是怎么产生的吗?猜猜地球和太阳的运动有啥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视频,联系生活经验,猜想“太阳绕地球转,转到背面就是黑夜”,激发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以直观现象导入,唤醒生活感知,聚焦“昼夜交替成因”任务,制造认知冲突(经验猜想 vs 科学解释 )。 二、讲授新课 (1)聚焦(5分钟) 教师活动:呈现教材“昼夜交替现象”插图与假设示例(地球不动太阳转、太阳不动地球转 ),提问:“除了教材的假设,还有哪些可能?结合‘相对运动’思考(如地球既自转又公转 )”,引导明确“提出多种假设”的探究核心。 学生活动:观察插图,思考“地球自转、太阳绕地球转、地球公转同时自转”等假设,初步梳理探究方向(假设验证 )。 设计意图:依托教材示例,引发发散思维(多种假设 ),聚焦“科学假设与模拟验证”关键环节。 (2)探索(20分钟) 教师活动: 分组发放实验材料,分步指导探究流程: ① 提出假设:小组讨论,基于“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提出至少3种假设(如: 假设1: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 假设2: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假设3:地球绕太阳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