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09263

2.4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课件(16张PPT)+教案+素材

日期:2025-11-26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21次 大小:1589155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课件,16张,PPT,教案,素材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深化课,聚焦“地球自转方向与不同地区黎明先后的关系”。教材通过“模拟实验(人体模拟地球、地球模型 ) 现象推理研讨验证”流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地区先迎来黎明”,是衔接“昼夜交替成因”到“地球自转规律(方向、周期 )”的关键课例,培养“模型模拟证据推理”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前课基础 ),但对“不同地区黎明先后差异(如北京和乌鲁木齐 )”的成因模糊。已具备模拟实验经验,不过在“设计有效模拟实验(体现地球自转方向与地区位置 )”“基于实验现象推理地球自转方向”上需指导。学生好奇自然现象的地域差异,需通过“模拟观察推理”突破“直观现象→ 科学规律”的转化难点,构建地球自转的科学观念。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地区先迎来黎明;认识地球自转周期(约24小时 ),构建“地球自转方向与黎明先后”的科学观念,深化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二)科学思维 基于模拟实验现象(如“北京”先看到“太阳” ),推理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锻炼“现象→ 规律”的逻辑推理;对比不同模拟实验的差异,归纳“地球自转与黎明先后的关联”,提升归纳与论证能力。 (三)探究实践 经历“设计模拟实验(人体、地球模型 ) 观察现象记录推理”完整流程,提升实验设计、操作与实证记录素养;学会用模拟实验探究地球运动规律,养成严谨科学态度。 (四)态度责任 感受地球自转规律对自然现象(黎明先后 )的影响,激发对地球运动的探究兴趣;理解科学规律需实验验证,增强“尊重证据、追求真理”的科学责任感。 教学重点 1. 设计并完成“模拟地球自转与黎明先后”的实验(人体模拟、地球模型 ),观察不同地区(北京、乌鲁木齐 )迎来黎明的差异。 2. 基于实验现象,推理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理解东边地区先迎来黎明的成因。 教学难点 1. 设计科学有效的模拟实验(体现“地球自转、地区位置、太阳相对运动” ),突破“实验变量控制(如自转方向、地区东/西位置 )”的难点。 2. 深度理解“地球自转方向与黎明先后的关联”,实现“实验现象→ 科学规律(自西向东自转,东边先黎明 )”的推理跨越。 教具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标注北京、乌鲁木齐位置 )、模拟实验材料(红色圆片“太阳”、贴纸“北京”“乌鲁木齐” )、地球模型(带经纬线、可旋转 )、手电筒(模拟太阳 )、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北京天安门日出 vs 乌鲁木齐红山日出”的时间对比图(北京日出早,乌鲁木齐日出晚 ),提问:“为啥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和地球运动有啥关系?今天用模拟实验探究‘谁先迎来黎明’!” 学生活动:观察时间差异,联系地球自转知识,猜想“地球自转方向影响黎明先后”,激发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以真实地域黎明时间差异导入,制造认知冲突(时间不同 ),聚焦“地球自转与黎明先后”任务,唤醒前认知(昼夜交替 )。 二、讲授新课 (1)聚焦(5分钟) 教师活动:呈现教材“北京与乌鲁木齐位置图”,提问:“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猜猜谁先看到太阳?结合地球自转,思考‘如何用模拟实验验证猜想’”,引导明确“模拟实验探究地球自转与黎明先后”的核心。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猜想“北京先迎来黎明”,初步梳理探究方向(设计模拟实验,验证东/西地区黎明差异 )。 设计意图:依托教材地域位置图,引发猜想与实验需求,聚焦“模拟实验设计与验证”关键环节。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