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09514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2451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历史,上册,八年级,21课,学年
  • cover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解放区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时空观念 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了解三大战役概况。 史料实证 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相关史料,分析其积极作用。 历史解释 理解土地改革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之间的关系。 家国情怀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解放区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 毛泽东创作的这首气势如虹的诗句和哪个战役有关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样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蒋家王朝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一)解放区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126~127页,归纳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背景、内容、土地改革总路线、结果和意义。 学生回答:(1)背景:抗战胜利后,为充分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决定把原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2)内容: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乡村全部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结果: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工作和斗争,解放区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农具、耕畜、房屋等。 (5)意义:解放区土地改革,使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教师总结: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解决了几千年的农民无地的问题,给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教师讲解:(1)背景:①经过一年的战争,国民党军队主力深陷陕北和山东解放区。②中共中央抓住机遇,决定挺进中原,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 (2)概况: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 (3)作用: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材料展示: 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127~130页,归纳三大战役的背景、概况及意义。 材料展示: 学生回答:(1)背景:①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②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人,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③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及时抓住决战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针对各战场不同情况制定作战方针,先后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概况: 名称 时间 参战部队 解放军 领导人 结果 辽沈 战役 1948年9月— 11月 东北野战军 林彪、罗荣桓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淮海 战役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平津 战役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①辽沈战役: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一举切断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②淮海战役:11月,辽沈战役刚结束,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③平津战役:几乎与淮海战役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