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言之美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表 学科 授课年级 学校 教师姓名 章节名称 无言之美 计划学时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课文中 “言” 与 “意” 的关系,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 “言不尽意” 这一概念,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准确性。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学生能够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对复杂文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探讨 “无言之美” 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表现,学生能够感知并鉴赏艺术中的含蓄之美,培养审美素养与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理解中国古典文学中的 “无言之美”,学生能够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解 “无言之美” 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鉴赏素养。 (2)掌握作者从多种艺术形式(如绘画、文学、音乐、雕刻)论证 “无言之美” 的论证思路,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1)深入体会 “无言之美” 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蕴,理解其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价值。 (2)学生难以从多角度欣赏和解析 “无言之美”,将其内涵迁移到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审美体验。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和音响系统,用于展示与课文相关的艺术作品图像、播放音乐片段,以及展示诗歌和艺术作品的对比,帮助学生直观感受 “无言之美”。 (2)《无言之美》课文及相关艺术作品的电子版和打印版资料,包括朱光潜的其他美学著作选段、经典诗歌选集、著名画作图片、音乐作品片段等,供学生阅读、分析和讨论。 (3)小组讨论卡片,每张卡片上印有不同的艺术作品名称或描述,用于分组讨论不同艺术形式中的 “无言之美”,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思维碰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两句话: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个句子更美?为什么呢?” (生:A 句更美,因为它简练却意境深远。) 教师追问:“明明 B 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但为什么还是不如 A 句打动人心呢?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文章《无言之美》来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教师介绍:“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是《无言之美》,作者是朱光潜。朱光潜是谁呢?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不仅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还打通了旧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之间的桥梁。他的贡献巨大,被誉为‘中国美学史上的一座桥梁’。” (生:原来朱光潜在美学领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对他在美学方面的研究方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行文思路 引出 “无言” 话题 教师提问:“朱光潜先生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他认为应从哪方面着手研究‘无言’的意蕴?” (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这个问题。) (生:朱光潜通过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了 “无言” 的话题,并认为应该从美术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 理解 “言不尽意” 教师请学生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思考并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应该是?” (生:言语无法完全表达思想和情感,即 “言不尽意”。) 教师补充:“那么,如何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