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土壤的成分 一、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沙子、黏土和腐殖质等,理解这些成分对动植物生存和生长的重要意义。 2.科学思维: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观察土壤,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合理推测土壤成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对观察和实验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形成对土壤成分的科学认识。 3.探究实践:能够有序进行观察土壤、分离土壤中物质等实验操作,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学会使用放大镜、筛子、杯子、木棒等工具辅助探究土壤成分,提升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4.态度责任:保持对土壤成分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和数据,能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砂、黏土、水、空气、动植物残体和腐殖质;掌握观察和实验探究土壤成分的方法。 2.教学难点: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各实验所揭示的土壤成分信息。 2. 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土壤肥力和动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每组准备一份校园不同地点采集的新鲜土壤样本、放大镜、镊子、透明塑料杯、搅拌棒、筛子、纸巾、一次性筷子、量杯、水。 2.演示实验材料:大烧杯、土壤样本、提前准备好的土壤成分分层演示装置。 3.多媒体课件、不同土壤类型及其适宜生长植物的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些植物生长在土壤中的图片,提问:同学们,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土壤能让植物茁壮成长吗?土壤里面到底有什么呢? 2.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在校园采集土壤的经历,让几位同学分享采集土壤时的发现,如看到了小虫子、草根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究土壤的成分。 (二)探索土壤的成分 1.观察土壤 指导学生将土壤样本倒在白纸上,先用肉眼仔细观察土壤,把看到的东西用简单的图画或文字记录下来,如石子、草根、小虫子等。 再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土壤颗粒,看看能发现什么更细微的物质,记录土壤颗粒的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讨论,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到的物质与土壤的关系。 2.分离土壤中的物体 组织学生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土壤中的各种物质分离开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如用手挑拣、用水分离、用筛子筛等。 筛选可行性较高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首先进行用筛子筛土壤的实验: 给每组发放一个筛子,让学生将土壤慢慢倒入筛子,观察并记录留在筛子上和通过筛子落下的物质分别是什么。 小组汇报筛土结果,教师总结:留在筛子上的通常是体积较大的石子、植物残体等,而通过筛子落下的是较小的土壤颗粒,其中包括黏土颗粒和砂等。 接着进行水中分离土壤实验: 让学生把适量土壤放入透明塑料杯中,加入约半杯清水,用搅拌棒顺着一个方向快速搅拌,使土壤与水充分混合。 搅拌后,把搅拌棒取出,让学生观察此时土壤和水混合液的状态,如是否有气泡冒出,说明什么。 静置10分钟左右,再次观察,引导学生关注水面上漂浮的物质、水中悬浮的物质以及杯底沉淀物质的分层情况。 (三)归纳土壤中的成分 1.引导思考:根据刚才的观察和实验,大家来想一想,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成分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 2.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进行记录和梳理。 3.总结土壤成分: 土壤中肉眼可见的成分有石子、植物的根、茎、叶等残体,还有一些小虫子等生物。 通过实验发现,土壤中还含有空气(搅拌时冒出气泡)、水(土壤湿润,用纸巾挤压会有水渍,土壤能捏成团)、沙子(水中沉淀底层颗粒较大的部分)和黏土(水中沉淀上层颗粒细小的部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