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11941

3.1 光与影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2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137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教学设计
  • cover
第三单元 影子的变化 3.1 光与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光源是能自行发光的物体,理解影子的形成需要光源、遮挡物和屏,能说出影子产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简单实验,体验影子的形成过程,学会观察并描述光与影的简单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光与影的现象产生探究兴趣,乐于动手操作和观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影子形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认识光源的概念。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影子是如何在光的作用下形成的。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手电筒(作为光源)、不透明小玩具(作为遮挡物)、白色硬纸板(作为屏)、不同类型的物体(如发光的灯泡、镜子、蜡烛、不发光的书本等)、PPT课件(展示常见的光源和影子现象)。 2.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个小的不透明物品(如橡皮、小积木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影子吧?比如白天在阳光下会有自己的影子,晚上在路灯下也能看到影子。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呢?它和什么有关系呢?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光与影的秘密,看看影子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板书课题:光与影)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光源 展示物品: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品(灯泡、镜子、蜡烛、书本等),让学生观察哪些物品能发光。 讨论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像灯泡(通电后)、蜡烛(点燃后)这样能自己发光的物体,我们叫它光源;而镜子、书本不能自行发光,不是光源。 拓展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光源(如太阳、萤火虫、手电筒等)。 2.探究影子的形成条件 实验观察: 教师演示:在黑暗的环境中,用手电筒照射白色硬纸板,此时纸板上没有影子;接着将不透明小玩具放在手电筒和纸板之间,引导学生观察纸板上的变化(出现影子)。 学生操作:让学生用自己的小物品、手电筒(可小组共用)和桌面(作为屏)做类似实验,观察有无影子及影子的样子。 讨论分析: 提问:刚才实验中,什么时候出现了影子?什么时候没有影子? 总结条件: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得出影子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光源(手电筒的光)、遮挡物(小玩具、小物品)、屏(硬纸板、桌面),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三)巩固应用 1.判断练习:给出一些场景(如树荫下的影子、电影院里屏幕上的人影、漆黑房间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是否有影子,并说明原因(是否具备光源、遮挡物、屏)。 2.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影子形成的例子,结合影子形成条件分析每个例子中的光源、遮挡物和屏分别是什么。 五、课堂小结 1.回顾内容: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什么是光源,影子形成的三个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2.鼓励提问:同学们还有关于光和影的其他问题吗?可以课后继续观察和思考。 六、板书设计 光与影 1.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如太阳、手电筒、蜡烛) 2.影子形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不透明物体);屏(承接影子的物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