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 小苏打与白醋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了解二氧化碳气体的一些基本性质(如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比空气重等)。 2.科学探究: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小苏打与白醋反应的现象证据;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3.科学态度:激发对物质变化的探究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观察并描述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的反应现象,知道该反应产生了新物质。 2.教学难点:理解小苏打与白醋的反应是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实验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小苏打、白醋、烧杯、玻璃片、火柴、蜡烛、澄清石灰水、试管、药匙、镊子等。 2.学生准备:科学记录本、小组实验材料(每组一套:小苏打、白醋、小烧杯2个、玻璃片1块、药匙1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有很多,比如水结冰、纸燃烧等。前一课我们学习了燃烧,知道燃烧会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那像小苏打(出示小苏打,介绍是常见的厨房用品,可做馒头等)和白醋(出示白醋,说明是调味品)这样的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2.引导学生猜测:可能没变化?可能会冒泡?可能会发热?……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小苏打与白醋的反应”。 (二)探究小苏打与白醋的混合反应 1.观察物质本身: 让学生分别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颜色、状态、气味(提醒学生闻气味时用“扇闻法”),并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小结:小苏打是白色粉末状固体,白醋是无色透明液体,有酸味。 2.混合实验与现象观察: 讲解实验步骤:在小烧杯中倒入约三分之一杯白醋;用药匙取一小匙小苏打,小心地放入白醋中;立即用玻璃片盖住烧杯口,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气泡的多少和快慢,以及物质的颜色变化等)。 交流分享:各小组描述看到的现象(如产生大量气泡、有“滋滋”声、白醋表面“翻滚”等)。 3.分析现象:判断是否产生新物质: 提问:这些气泡是什么?是白醋或小苏打本身具有的吗? 引导思考:气泡是两种物质混合后才产生的,说明可能生成了新的物质———气体。这种气体和我们平时呼吸的空气一样吗?我们需要进一步验证。 (三)探究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1.实验一:检验气体是否支持燃烧: 讲解实验方法:待烧杯中不再产生大量气泡时(气体较多),小心移开玻璃片,用点燃的火柴(或蜡烛)靠近烧杯口,观察火柴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强调注意安全,远离火源)。 现象记录:火柴(或蜡烛)靠近烧杯口后立即熄灭。 分析: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与空气不同,空气能支持燃烧)。 2.实验二:检验气体是否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讲解实验方法:另取一支试管,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用镊子夹住玻璃片,小心倾斜烧杯,将产生的气体“倒”入试管中(因为气体可能比空气重),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倒”气体的动作,避免液体洒出)。 现象记录: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结合已有知识(或教师补充),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气体的典型特征。 3.得出结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说明两者的反应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五、总结与拓展 1.课堂总结: 回顾实验过程:小苏打(固体)和白醋(液体)混合,产生大量气泡(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后烧杯内的物质也不再是原来的小苏打和白醋了。 明确结论:小苏打与白醋的反应是化学变化,因为产生了新物质———二氧化碳。 2.拓展思考: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二氧化碳气体?(如碳酸饮料中含有二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