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12249

5.4 制作保温装置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27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145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制作,保温,装置,教学设计
  • cover
5.4 制作保温装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能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并制作简易保温装置;学会通过对比实验检验保温装置的效果。 2.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制作-测试-改进”的完整过程,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提升沟通协作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保温装置,理解保温原理。 2.教学难点:根据测试结果分析保温装置的不足并进行有效改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不同材质的保温材料(如泡沫板、棉花、毛线、锡纸、布料等)、空饮料瓶(或小盒子)、温度计、热水、计时器、记录表、优秀保温装置示例。 2.学生准备:提前复习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相关知识;小组讨论用的设计草图本、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提问:冬天喝热水时,杯子里的水很快就凉了;夏天买冰淇淋,没一会儿就化了。这些现象和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回忆热传递知识) 2.引出课题:为了减少热的传递,我们可以制作保温装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设计并制作一个保温装置,看看谁的装置保温效果最好。 (二)知识回顾与原理分析 1.回顾旧知:提问“热传递有哪几种方式?”(热传导———通过物体直接接触传递;热对流———通过气体或液体流动传递;热辐射———不依靠介质,直接向外散热)。 2.分析保温原理:结合热传递方式,讨论“怎样做能减少热传递?” 针对热传导:选择导热性差的材料(如泡沫、棉花)包裹装置,避免热量通过装置壁直接传递出去。 针对热对流:尽量密封装置,减少装置内外空气(或液体)的流动,阻止对流传递热量。 针对热辐射:用反光材料(如锡纸)包裹,反射热量,减少热辐射散失。 (三)设计保温装置 1.明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用提供的材料(也可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设计一个能给热水保温的装置(以空饮料瓶为“容器”基础,向瓶中装热水后测试保温效果)。 2.设计要求: 说明使用的材料及各材料的作用(对应减少哪种热传递方式)。 画出设计草图,标注关键结构。 考虑装置的实用性(如方便装水、观察)。 3.小组讨论:各小组结合原理和材料,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巡视指导,对不合理的设计及时提示(如材料搭配是否重复、密封是否可行等)。 (四)制作保温装置 1.分组制作:各小组根据设计方案,分工合作进行制作(如有的同学裁剪材料,有的同学包裹容器,有的同学密封缝隙等)。 2.教师指导:制作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如使用剪刀时);鼓励学生灵活调整———若制作中发现设计有问题(如材料不够、无法密封),可在小组内重新讨论修改方案。 (五)测试与改进保温装置 1.测试方法: 向各小组制作的装置(内部的饮料瓶)中装入等量、同温度的热水(用温度计测量初始温度,记录为“0分钟温度”)。 同时开始计时,分别在10分钟、20分钟后用温度计测量装置内热水的温度,记录数据。 2. 对比分析:各小组汇报测试数据,对比不同装置的保温效果(温度下降越少,保温效果越好)。讨论: 本小组装置的优点是什么?(如某小组用锡纸+棉花双层包裹,温度下降慢) 存在哪些不足?(如某小组装置顶部未密封,10分钟后温度下降明显) 3.改进建议:结合分析,各小组提出装置的改进方法(如针对顶部未密封的问题,用布料加胶带密封;针对材料单一的问题,增加一层导热差的材料),有条件的可现场进行简单改进后再次测试(或记录改进方案)。 五、总结与拓展 1.课堂总结: 回顾制作过程:从原理分析到设计、制作、测试,我们运用热传递知识解决了“保温”的实际问题。 强调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