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16023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日期:2025-09-1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264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 cover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周恩来少年时代的形象,树立个人志向。 语言运用:认识9个生字,会写“肃”等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维能力:能根据时间、地点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提炼小标题,并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审美创造:能根据补充资料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时间、地点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提炼小标题,并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书法展示,激趣导入 出示板贴,内容为周恩来字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鼓励学生试着读一读毛笔书法繁体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照着屏幕上的简化字再认一认,读一读。 2.结合资料,介绍周恩来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周恩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 课前预设: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 ②著名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③出生时间是1898年,出生地为江苏淮安(课文中有介绍); ④字翔宇,曾用名大鸾;(教师顺势补充介绍:板书“鸾”,传说中的神鸟,大鸾就是展翅高飞;周恩来字翔宇,意为翱翔宇宙,体会周恩来名字中的寓意。) 3.结合课题,就题质疑 学生读课题,并就课题质疑。 课前预设: 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他什么时候说的? ②他为什么要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 ③“崛起”一词的意思不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猜一猜和找近义词的方式来理解“崛起”,如强大、振兴、不被欺负等;同时联系熟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想一想“崛起”的意思和哪一个相———富强。教师补充介绍,“崛起”也就是习近平爷爷说的中国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过渡语:今天,我们就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6页,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主放声读课文,教师巡视,关注学生朗读状态,如朗读的姿势,朗读时遇到的困难等。 1.学生自主汇报发现的易错字音,提醒同学注意。 2.教师重点强调容易错的字音 课前预设,出示: 惩处,“惩”chéng,读第二声,“处”的意思为处罚,读第三声。 肇事,zhào,读第四声,可以联系文章内容和生活经验简单理解。 (3)为之一振:(出示)启发学生带到句子里想一想,魏校长因为周恩来说出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而感到精神振奋。“为”是因为的意思,读第四声。 3.交流不懂的词语 可以同桌先交流不懂的词语。 课前预设,出示: (1)理解“门楣”: 根据“门楣”两个字的字形先猜一猜,“楣”的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眉毛的眉,猜猜看门楣会在门的什么位置呢? ②出示“门楣”图片,介绍“门楣”就是门上面的横木。想一想门下面的横木是什么,顺势介绍“门槛”。 ③联系学生生活,在哪看过这样的门楣呢?如风景名胜或古旧建筑等。 ④出示不同的“门楣”,教师介绍不同的门楣还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可不是普通百姓家可以有的。 (2)理解“中华不振”: 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华不振”的意思;联系课外书或看过的影视资料说说“中华不振”的意思;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中华不振”的意思。 三、默读课文,梳理文本内容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字音,明白了词语的意思,我们再读课文,这一次有新的学习任务。 1.出示教材课后练习。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后第一题,圈画出题目的关键词。 请同学说一说课后第一题的要求:默读,课文写了几件事,学着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边在屏幕圈画边强调:这一次是默读,不发出声音,也不需要一字一字读,而是带着问题和思考去读和想。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教师巡视,关注学生默读情况,相机交流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状态。 梳理课后习题:课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