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自然灾害损失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日趋严重 B.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没有影响 C.同一强度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相同的 D.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地方,灾害损失程度一定相同 2.读“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表”,从表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指标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1993~2002年 灾害次数(次) 1 110 1 987 2 742 2 935 死亡人数(万) 196 80 79 53.1 受影响人数(万) 7.4 14.5 19.6 25 灾害损失(亿美元) 1 310 2 040 6 290 6 550 ①灾害的强度减小了  ②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 ③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④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各种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都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这主要是因为(  ) A.各自然灾害都发生于一定的地理区域内 B.不同的自然灾害发生的地理环境不同 C.各自发生区域内的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发生区域内的自然环境要素不同 4.从宏观的角度看,世界上许多自然灾害中分布在两条巨型灾害带上,它们是(  ) A.环太平洋灾害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灾害带 B.海岸灾害带和大陆裂谷带 C.板块构造带和山地平原过渡带 D.环太平洋灾害带和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 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时有灾害性天气发生。据此回答5~6题。 5.对该地区水稻生长影响较为严重的干热少雨天气一般发生在(  ) A.3、4月 B.5、6月 C.7、8月 D.9、10月 6.导致这种干热少雨天气的直接原因是(  ) A.副高控制 B.湖泊减少 C.全球变暖 D.地形影响 亚洲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的一洲,澳大利亚大陆、西欧则是自然灾害发生较少的区域。据此完成7~8题。 7.材料反映出自然灾害的特征是(  ) A.广泛性 B.区域性 C.频繁性 D.不可避免性 8.西欧自然灾害较少的原因是(  ) ①位于板块内陆,以平原地形为主 ②气候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  ④地处温带大陆的西岸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综合题 9.下图是“世界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柱状统计图”,据图回答问题。 (1)描述1950~2001年自然灾害损失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说明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年份,灾害损失差异很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要减轻灾害损失,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1.A 2.C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灾害次数逐渐增多,但死亡人数呈下降趋势,说明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故②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以来,灾害损失逐渐上升,说明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灾害强度逐渐加强,故③项正确。] 3.C [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地域差异取决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两方面的差异。] 4.D [世界上最大的灾害带有两条:一是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灾害带,二是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灾害带。] 5.C 6. A [江南丘陵地区6月份的梅雨季节正好是早稻抽穗的时候,由于光合作用不足而灌溉水过量导致稻穗灌浆不足,颗粒不饱满,7、8月份的伏旱又使刚种下的晚稻灌溉不足。副高前缘的雨带7、8月份移至华北地区,此时副高正好控制江淮一带,形成干热少雨的天气。] 7.B 8.A [第7题,材料中主要说明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即自然灾害具有区域性。第8题,西欧位于亚欧板块的内部,使其地震、滑坡、山崩等地质灾害较少;常年受西风影响,为温和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大气自然变异少,降水稳定,气象灾害少;平原地形,地面受重力作用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