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1662

3.2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4)

日期:2025-11-23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3次 大小:5283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环境,特点,同步
  • cover
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基础过关] 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暴雨、水土流失、沙漠化和 低温冻害等。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中,属于干旱、洪涝与低温冻害多发区的是 (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东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黄淮海平原 2.我国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是 (  ) A.江南丘陵 B.太行山区 C.西南山地 D.四川盆地 3.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干旱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B.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和西南山区 C.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等地 D.低温冷害主要在华南地区和黄淮海平原 4.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条件复杂 B.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C.我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 D.我国地质灾害诱因多 5.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上游 B.黄土高原全部位于干旱地区 C.黄土高原区气候干旱,极少有暴雨发生 D.黄土高原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土流失和干旱 下图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读图,回答第6题。 6.该年发生地质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  ) A.横断山和秦岭 B.太行山和雪峰山 C.大巴山和巫山 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7.读下图,E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区,下列与该地地质灾害产生无关的因素是 (  ) A.地质状况 B.地形状况 C.气温状况 D.植被状况 8.云南小江流域的灾害链模式是 (  ) A.地震—台风—泥石流 B.地震—水土流失—泥石流 C.暴雨—泥石流—滑坡 D.地震—山崩—泥石流 [能力提升] 下图是“黄淮海地区8级及以上风力出现天数统计图”,3、4、5三个月出现8级以上风力的天数最多。读图回答9~10题。 9.上述月份,该地易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  ) A.春旱 B.伏旱 C.洪灾 D.暴雨 10.此时,随着风力的增强,在一些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原地区,还会形成 (  ) A.洼地 B.旱地 C.盐碱地 D.沙地 11.我国东南部灾害点位多,西北部灾害点位稀少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东南部自然灾害多发 B.东南部人多地少,环境问题多而重;西北部人少地多,生态脆弱 C.东南部防灾意识强,西北部减灾能力强 D.东南部季风气候,西北部大陆性气候 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是我国最早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县之一,也是全国退耕还林面积最大的县。在生态建设上,确定了“山顶草灌防护林、山腰坡地经济林、山底沟洼丰产林、荒山荒地防护林、道路村庄美化林、沟坟锁边灌木林”的治理模式。回答12~14题。 12.吴起县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石漠化 D.盐碱化 13.东汉时期的吴起,曾经是“水草丰美、羊群塞道”,后来,吴起县变成了满眼荒山 秃岭,群众生产和生活非常困难。使吴起县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处农牧业过渡地带,降水较多 B.长期的战乱和无节制的垦荒 C.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D.土质疏松,流水侵蚀强烈 14.吴起县退耕还林的主要目的是 (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C.过滤空气、降低噪声 D.提供动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15.读“我国某区域位置与地形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1)图B所示地形区为_____,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 (2)为了确保b地区的可持续发展,①、②、③各地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3)近年来,a、b、c等城市沙尘暴天气明显增多,分析其人为原因。 16.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下图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读图,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