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23929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31张PPT 内嵌视频)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4次 大小:256849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9课,北朝,政治,北方,民族,交融
  • cover
(课件网) 新课标新教材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新课导入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2版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一、淝水之战 一、淝水之战 三国 东 汉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cóng)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1.十六国: 阅读课文说一说十六国建立的概况?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在这个混乱时代是否 有政权统一过北方? 2.前秦统一: 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一、淝水之战 根据视频内容结合课本P108内容,概括淝水之战基本信息。 时间 交战双方 力量对比 典故 结果 特点 影响 383年 前秦 VS 东晋 约90万 VS 8万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前秦败东晋胜 以少胜多 前秦瓦解灭亡, 北方分裂混战。 3.淝水大战: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一、淝水之战 典出《晋书·苻坚载记》,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投 鞭 断 流 典出《晋书·苻坚载记》,把山上的野草和树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为对方的声势所吓倒而疑神疑鬼产生错觉。 草 木 皆 兵 典出《晋书·谢玄传》,本义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疑心是追兵。后比喻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 风 声 鹤 唳 一、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最终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全国,这是为什么呢?战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因素 前秦败 东晋胜 民族矛盾尖锐; 内部军心不齐。 内部团结, 士气高昂。 劳师远征, 骄傲轻敌, 指挥不当。 指挥得当。 民心 指挥 各族尚未充分交融 民族矛盾依旧存在 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苻融哭着对苻坚说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鲜卑人、羌人、羯人布满在长安附近一带,他们都是前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关中会发生极大危险。 一、淝水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 建立时间 民 族 都 城 统一影响 统一时间 4世纪前后 鲜卑拓跋部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平城(今山西大同) 439年 ◎嘎仙洞遗址 2、改革背景 ◎北魏刘宋形势图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人已无明显区别 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改革背景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鲜卑族,汉名元宏。自幼由汉人冯太后抚养,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5岁即位,24岁亲政,28岁迁都,33岁病死。 相关史事 北魏孝文帝即位时才5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改革,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推动了鲜卑人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 鲜卑族 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 落后 3.改革目的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国家统治。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改革措施 ◎北魏迁都洛阳示意图 494年迁都洛阳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移风易俗。 2 平城地处偏远,气候环境恶劣,不利于统治。 1 洛阳为数朝之都,是中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利于推行改革,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3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改革措施 推行汉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