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第三 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习目标 1.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分析相关史料,认识张骞通西域的意义;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示意图》《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初步掌握分析阅读地图的能力,认识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 学习张骞、班超等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培养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体会“一带一路”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家国情怀) 一、张骞通西域 狭义 广义 西域环境:荒凉、恶劣、险阻 一、张骞通西域 1.通西域的原因 (1)西域小国林立,受匈奴控制和奴役。 材料一: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西域诸国大率土著(定居),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故皆役属匈奴(服属匈奴而为其役)。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官名),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国名)、危须(国名)、尉黎(国名)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汉书·西域传》 (2)大月氏被匈奴向西驱赶。 材料二:汉文帝后元初年,昆莫(乌孙王太子)与匈奴连兵,攻打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大月氏战败,其王被杀,部众远徙大夏。乌孙遂留居伊犁河流域,后成为西域最强国。老上单于以大月氏王之头骨做了饮器 ———陈显泗主编.《中外战争战役大辞典》 阅读材料,分析西域的形势。 材料三:匈奴壤界兽圈,孤弱无与,此困亡之时也。辽远不遂(征服),使得复喘息,休养士马,负绐(欺负)西域。西域迫近胡寇,沮心内解,必为巨患。”——— 《盐铁论·击之》 (3)匈奴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朝十分被动。 一、张骞通西域 面对匈奴的威胁,汉武帝会怎么做呢? 心生一计: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陛下!微臣愿为国分忧! 2.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张骞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局部) 张骞 汉武帝 一、张骞通西域 3.过程: 前138年,率领100余人,从长安出发 被扣10余年,威逼利诱却未曾放弃 继续西行 历尽艰险 安居乐业,无心夹击 再次被扣押 前126年,仅张骞和一随者回到长安 持汉节不失! 张骞的精神? 开拓进取、百折不挠、 勇于探险、忠于祖国。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线路图(公元前138年) 前138年,率领100余人,从长安出发 被扣10余年,威逼利诱却未曾放弃 继续西行 历尽艰险 西迁已久,安居乐业 再次被扣押 前126年,仅张骞和一随者回到长安 张骞的精神? “持汉节不失”、为国分忧、不忘使命、不畏艰难险阻、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坚决克服困难的意志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线路图(公元前138年) 归纳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时间 目的 结果 公元前138年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使 汉朝了解到西域的情况。 公元前119年 加强与西域各国联系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史记 大宛列传》载: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对未知领域探险)呢? “凿空”是开通道路,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 张骞没能达成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出发目标,他的出使是不是毫无价值了呢? 3.过程: 一、张骞通西域 一、张骞通西域 思考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材料:“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 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