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25955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日期:2025-09-2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7次 大小:167484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9课,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
  • cover
(课件网)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了解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通过北魏陶俑、敦煌莫高窟壁画等图片,理解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历史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学习从十六国发展到一国的局势变化,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一、淝水之战 大海 龟兹 沙漠 汉水 三国 东 汉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1、十六国时期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2、前秦统一北方 其中,氐(dī)人苻(fú)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苻坚建立前秦政权,任用王猛为相。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前秦 东晋 对峙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4世纪后期,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统一黄河流域,重用汉人王猛进行改革,使国势日渐强盛。 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前秦统一北方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背景: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试图吞并东晋 一、淝水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相关成语或典故: 结果: 影响: 383年 前秦─东晋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自主阅读】梳理淝水之战的相关知识。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383年,苻坚不顾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一、淝水之战 前秦苻坚 以少胜多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思考:前秦拥兵八十余万,为什么却不能统一江南 因素 前秦败 东晋胜 民心 指挥 ①前秦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民族矛盾尖锐;内部民心不一; ①东晋内部团结,保卫江南,士气高昂; ②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不当。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370年车骑十六万灭前燕 371年步骑七万灭仇池 373年五万攻取梁、益二州 376年三十万大军灭代国 378年十七万人攻取襄阳 383年战争前,朝臣皆反对出兵 苻融哭着对苻坚说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鲜卑人、羌人、羯人布满在长安附近一带,他们都是前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关中会发生极大危险。 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一、淝水之战 阅读材料,分析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遇到什么问题?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 鲜卑族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 落后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①鲜卑族一直以来的游牧生活 使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②民族(胡汉)矛盾尖锐。 一、淝水之战 农耕民族 (汉人) 游牧民族 (胡人) 中原 鲜卑 匈奴 羯 羌 氐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民族交融是 时代的主流! 鲜卑族 迅速崛起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崛起 大兴安岭 嘎仙洞遗址 源起 建立 北魏统一北方示意图 拓跋珪 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439年,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