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 新课导入 是对未知旅程的期待,是对陌生环境的忐忑,还是对家乡亲友的不舍?其实,这种复杂的情感,一千多年前的诗人李白也曾深刻体会过。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首诗 ———《渡荆门送别》,就记录了李白 25 岁时的一段重要旅程。那时的他,怀着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的豪情,从蜀地出发,乘船渡过荆门山,即将进入广阔的楚地。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乡,眼前是从未见过的壮阔景象,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藏着对故土的眷恋。 那么,在这段旅程中,李白究竟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他又将这份 “送别” 的情感,寄托在了哪些景物之中?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翻开课本,跟随李白的脚步,走进《渡荆门送别》,去感受他笔下的山河壮阔与赤子情怀。 同学们,当你们第一次离开熟悉的家乡,去往陌生的城市或远方时,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绪呢? 影视资料 素养目标 以情感融入朗读诗歌,达成诗歌的背诵与默写。 把握诗歌核心主旨,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 结合注释读懂诗歌大意,品味语言特色,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 熟悉作者生平与创作历程,掌握诗中基础字词,完成诗歌背诵。 运用 “知人论世” 和对比阅读法,感受李白诗中的思乡意与凌云志。 逐字逐句研读,赏析诗中景致之美与写景视角的变化,明确写景、抒情的具体手法。 作者简介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又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背景资料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的。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读书与蜀中游历期 5-25岁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渡荆门送别》《峨眉山月歌》《望天门山》 壮游与求仕期 26-42岁 《蜀道难》 长安三年入仕期42-44岁 供奉翰林,遭受排挤,被赐金还乡 再次游历期 44-46岁 《将进酒》《行路难》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人生历程 安史之乱期 55-62岁 做永王李璘的幕僚,唐肃宗以逆反罪镇压永王,李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唐玄宗还都,大赦天下,得还 62岁死于当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早发白帝城》 才华 十五观奇书,作赋读相如 ———李白 皆落惊天地,诗成泣鬼神 ———村甫 理想 天生我才必有用,天生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 经历 辞亲远游供———奉朝林———赐金还乡———流放夜郎 命运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其二)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李白《送蔡山人》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