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27148

【任务型教学】统编语文九上20《谈创造性思维》 课件+ 教案+导学案(师生版)+ 同步测试(含答案)+素材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50次 大小:210556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答案,测试,同步,师生,导学案,教案
    (课件网) 一个方形桌面有四个角,切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4-1=3 4-1=5 4-1=4 角度不同,答案不同。 新课导入 请观察下面的漫画,说说漫画要表达什么意思。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我们学过的哪两句诗可以描述这个观点? 横看 侧看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正如古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多种多样。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使我们在解决事情的方法上也不止有一种选择,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常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文章《谈创造性思维》。 ﹙美国﹚罗迦·费·因格 20* 谈创造性思维 学习目标 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结构。(重点) 分析并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难点) 明确创造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意义,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素养) 任务一: 预习交流 整体感知 谈创造性思维 预习交流 罗迦·费·因格 美国实业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走近作者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卷网-2000年版)。郭常义、胡晓丁译,原题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改动。有很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背景资料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渊博 锲而不舍 持之以恒 压榨 驾驭 锲( )____ 契( )____ (dì) (zī) (jí ) (yuān) (qiè) qiè qì 锲而不舍 契约 { 字词积累 (zhà) (yù) mó 模式 (héng)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锲而不舍:指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后比喻做事有恒心,有毅力。 持之以恒: 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轻而易举: 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 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1.自读课文,勾连旁批和文中过渡句梳理作者的观点。 过渡句: (1)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整体感知。 (2)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3)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4)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5)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主要观点: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都可以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2.请根据上面梳理的过渡句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引论(第1—3段):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提出问题) 本论(第4—12段):论述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及有无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分析问题) 第一层(第4—8段):论述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 第二层(第9—12段):论述有无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结论(13):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①_____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 分析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必备条件 有无②_____的人的区别 创造力 得出结论 任何人都拥有③_____ 创造力 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观点 3.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任务二: 内容解读 深入探究 谈创造性思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