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29208

第15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课件(29张PPT 内嵌视频)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0次 大小:1311349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5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课件,29张,PPT,内嵌
  • cover
(课件网) 长征胜利:这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素养目标 1 2 3 观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了解长征的时间、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通过史料,掌握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分析被迫战略转移及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判断与理解。(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苦过程,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家国情怀) 壹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中央根据地 湘赣 鄂豫皖 湘鄂边 湘鄂西 川陕 海陆丰 湘鄂赣 左右江 闽浙赣 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在各革命根据地内,有几百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革命武装发展到10万人。 请思考:面对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国民党统治集团采取什么措施? 1.背景 壹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蒋介石 攘外必先安内! 围剿红军!! 蒋手书“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围剿”红军手令 1930年到1933年,国民党反对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五次大规模军事“围剿”。 壹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1.背景 次序 国民党 军队 中央红军 红军指挥者 结果 第一次 10万多 4万多 毛泽东 第二次 20万 3万多 毛泽东 朱德 第三次 30万 3万多 毛泽东 朱德 第四次 30多万 7万多 周恩来 朱德 1930-1933年 红军反“围剿”情况 第五次 50万 8万多 博古、李德 ? 毛泽东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兵力 各个击破 壹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2.长征的原因 红军 胜利 蒋介石“围剿”中央红军 时间 出动兵力 国民党 中央红军 第五次 1933年9月 50万 8万 “御敌于国门之外” “不让敌人侵占寸土” “左”的错误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激进冒险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李德 博古 共产国际驻 红军军事顾问 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理人,直接接受共产国际的指挥。 长征的原因: 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壹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2.长征的原因 血战湘江:剩下最后一个人也死守阵地 壹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8万余人的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其中担任断后的红五军34师,因桥被炸断了,几千红军没有了退路。弹尽粮绝被敌人抓住的师长陈树湘,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红34师全军覆没!中央苏区的丧失,湘江之战的鲜血,使广大战士心情沉痛,大家对“左”的错误军事指挥已经到不能容忍的地步。 “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到处是战士的尸体,我们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壹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3.湘江战役 一场伟大的转折正在酝酿 李德 博古 毛泽东 去湘西与 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VS 开始:1934.10 中央红军长征 血战湘江 壹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3.湘江战役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贰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①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贰 遵义会议 1.概况 军事指挥小组: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 材料一 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会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