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32202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 三顾茅庐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275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初中,语文,统编,五四,学制,九年级
  • cover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 “愧赧”“箪食壶浆” 等文言词汇与成语,梳理 “三顾茅庐” 的情节脉络;通过分析刘备 “下马步行”“拱立阶下” 等动作描写、诸葛亮 “隆中对” 的语言描写,掌握古典小说中人物刻画的语言技巧,提升文本信息提取与语言鉴赏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探究 “九次蓄势” 的具体情节,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理解 “蓄势” 手法对凸显人物与主题的作用;通过思辨 “刘备与诸葛亮谁是‘双向奔赴’的主导者”,发展辩证思维,突破 “单一主角” 的固化认知,深入理解君臣互动的深层逻辑。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古典小说的艺术手法 ——— 通过 “反衬”、“铺垫”,感受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品味 “隆中对” 的谋篇布局,体会古典文本中 “未出茅庐知天下” 的叙事张力,尝试用简洁语言仿写 “人物出场铺垫片段”,提升审美表达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 “刘备礼贤下士”“诸葛亮心怀苍生” 的情节,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 “尊重人才”“士为知己者死” 的价值理念;对比《三国志》“凡三往,乃见” 与小说的艺术加工,理解古典文学对历史的创造性转化,树立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梳理 “三顾茅庐” 的情节脉络,通过 “动作、语言、外貌” 描写分析刘备(礼贤下士)、诸葛亮(雄才大略)的人物形象。理解 “蓄势”(层层铺垫)与 “反衬”(关张衬托刘备)手法的作用,把握古典小说 “尺水兴波” 的叙事艺术。 (二)教学难点 透过 “刘备三请”“诸葛亮三考” 的情节,理解 “双向奔赴的君臣之谊”。结合时代背景与文化传统,体会 “礼贤下士” 的当代价值,区分历史真实与小说艺术加工的差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感知情节 初识蓄势 ——— 落实 “语言建构与审美奠基” (一)情境导入:历史与小说的对话,激发兴趣 出示两组材料: 历史:《三国志 诸葛亮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文学:《三国演义》节选(课文)中 “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 提问设疑:“同样是‘三顾茅庐’,历史记载极简,小说却写得如此曲折 ——— 罗贯中为何要添加这么多情节?这些情节藏着怎样的艺术匠心?今天我们走进《三顾茅庐》,解开这个谜题。”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初识人物 默读课文,梳理情节: 结合教材文本,以 “三顾” 为核心,按 “见面前 — 见面时 — 见面后” 的顺序,用 “章回体小标题” 概括情节: 预设: 见面前:玄德三访(力排关张异议)、诸葛均避而不引、孔明昼寝未醒; 见面时:玄德拱立候醒、孔明吟诗更衣、隆中纵论天下; 见面后:玄德泣请出山、孔明允诺相助、嘱咐功成归隐。 小组分享,教师点拨: 选取 2 组展示成果,教师结合 “三国背景补充”,明确 “三顾茅庐” 的核心矛盾 ——— 刘备 “求贤” 与诸葛亮 “择主” 的互动,为后续 “双向奔赴” 铺垫。 资料补充:东汉末年汉室衰微,黄巾起义后军阀割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孙权承父兄基业据江东,唯有刘备虽为中山靖王之后,却屡遭挫败,建安六年(201年)投奔刘表,屯兵新野。 此时刘备 “将寡兵微,朝不虑夕”,急需贤才辅佐。司马徽称诸葛亮为 “卧龙”,比之姜子牙、张子房,徐庶也荐其 “有经天纬地之才”,二人举荐让刘备迫切求见。 此前刘备已两访茅庐:一顾遇崔州平,二顾遇诸葛均、黄承彦,皆未得见。课文聚焦第三次拜访,正是刘备在荆州发展受限、亟需破局,而诸葛亮虽躬耕南阳,却 “未出茅庐知天下”,二者的相遇是 “明君求贤” 与 “贤臣择主” 的必,也为后续 “隆中对” 与三国鼎立埋下伏笔。 对比表格,聚焦差异: 发放 “历史与小说情节对比表”,引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