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三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素养测评卷(教科版) 第二单元 水(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B C C C B B A 题号 11 答案 C 1.C 【详解】我们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剂和溶质的本性有关,比较哪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强就是比较在等量的水中,哪种物质溶解得多。比较搅拌对食盐溶解的影响,相同的条件是:水量和盐量都一样多、食盐颗粒一样、同时倒入水中、都搅拌或者都不搅拌、杯子一样,改变的条件是水温度的高低不同。 2.C 【详解】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所以将一些白糖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白糖全部溶解形成糖水,糖水的各部分一样甜。 3.A 【详解】加快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主要有:1.搅拌;2.加热;3.磨成粉末等。往水里面加入食盐,搅拌可以使食盐的溶解速度加快。 故选A。 4.B 【详解】A.倾倒液体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正确; B.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一层滤纸的一边,错误;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 C.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正确。 5.C 【详解】当盐块被敲碎成更小的颗粒时,每个颗粒的表面积相对于其体积来说增加了,这意味着更多的颗粒表面可以直接接触到水分子,从而加速了溶解过程。这与水的温度或盐块的重量无关。故选C。 6.C 【详解】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水就干了,这是因为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这是蒸发现象。给水加热时,蒸发的速度会更快。 故选C。 7.C 【详解】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水温对物质的溶解快慢,所以唯一的变量是水温。 8.B 【详解】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作蒸发。比如:夏季衣服很快晾干。锅盖上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小冰晶,所以B符合题意。 9.B 【详解】A.瓶中的饮料洒出来不会是小水珠的形态,A选项不符合题意。 B.从冰箱中拿出来的饮料在桌子上放一会儿产生的小水珠,是因为冰箱把饮料的温度降低,再遇到外面的热空气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因此B选项正确。 C.水蒸气遇热不会凝结,C选项错误。 10.A 【详解】水在沸腾时,水蒸气会从水中冒出。刚从水中逸出的水蒸气通常是无色且看不见的,遇到较冷的空气后,会凝结成小水珠,形成我们看到的“白汽”,因此“白汽”实际上是小水珠。故选A。 11.C 【详解】当在一定的大气压下,给水加热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被称为水的沸点,如果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仍然保持不变,故本题选C。 填空题。 12.增大 【详解】在液态状态下,加热水会使其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导致水的体积膨胀,因此水沸腾前体积增大。 当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水会逐渐冷却,分子运动减缓,因此体积变小。 13. 均匀 透明 【详解】溶解指物质均匀、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食盐能溶解在水中,食盐放入水中消失后,食盐是均匀、稳定的地分散在水中,我们观察到盐水是清澈透明的,这就是溶解。 14. 凝结 向下落 凝结 【详解】夏天,当我们吃冰棒的时候,常常看到在冰棒的周围有“白气”冒出,“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水滴,属于凝结现象。由于小水滴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冒出的白气”将会向下落。烧水时冒出的“白气”是由水蒸气受冷凝结形成的小水珠,也是凝结现象。 15. 蒸发皿 搅拌 【详解】在做蒸发实验时,我们要将盐水溶液倒入蒸发皿中,点燃酒精灯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