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动物的身体》教案(第1课时) 【教材简析】 本课时是冀人版科学教材第一单元 “奇妙的身体” 第 2 节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人体结构之后,对生物身体结构的拓展学习。课程以 “观察与比较” 为核心,通过探究不同类群动物的身体组成、特殊器官功能及分类特征,帮助学生建立 “生物身体结构与环境适应” 的初步认知。 教材选取哺乳动物、昆虫、鱼类等常见动物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 “观察记录身体组成”“探究鱼的感知方式”“制作脊椎模型” 等活动,将抽象的动物分类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实践体验。既延续了 “从整体到局部” 的观察方法,又渗透了 “多样性与统一性” 的科学观念,为后续学习植物结构、生态系统等内容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科学观念 (1)知道哺乳动物(如猫、牛)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体表有毛; (2)了解昆虫(如蝗虫、蝴蝶)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具有 3 对足、2 对翅和 1 对触角; 2.科学思维 (1)能通过观察、比较,归纳不同类群动物的身体结构特征(如哺乳动物与昆虫的异同); (2)初步学会根据动物的身体特征进行简单分类(如判断某动物是否为昆虫)。 3.探究实践 (1)能运用文字或简笔画记录动物的身体组成; (2)学会提出假设、观察记录并分析结果; 4.态度责任 (1)激发对动物世界的探究兴趣,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2)树立 “爱护动物、尊重生命多样性” 的意识,理解生物身体结构与生存环境的适应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哺乳动物和昆虫的身体组成特征(如哺乳动物的 “头、颈、躯干、四肢”,昆虫的 “头、胸、腹” 及 3 对足); 难点:学生容易混淆 “身体结构组成”(如哺乳动物的 “头、颈、躯干”)和 “类别特征”(如 “体表有毛、体温恒定”),需要引导学生理解 “结构是基础,特征是同类生物的共同功能或形态表现”。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教师:常见动物图片(猫、牛、蝗虫、蝴蝶、鱼等)、哺乳动物 / 昆虫身体结构图。 学生:动物身体组成观察记录表、水彩笔、放大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与问题 游戏热身: - 出示动物园背景图,说:“今天我们要去‘动物王国探险’,先玩个热身游戏 ———动物园里有什么’!” - 规则:从第 1 组开始,每组派 1 人说 1 种动物,不能重复,超时(5 秒)的小组要集体模仿该动物的动作(如学青蛙跳、蝴蝶飞)。 聚焦问题: - 游戏后提问:“刚才提到了猫、蝴蝶、鱼…… 它们的身体都一样吗?(引导发现差异) - 追问:“这些动物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有没有共同的秘密?” 揭示课题:板书 “动物的身体”,贴出本节课核心任务卡:“1. 找不同类动物的身体特征;2. 探秘鱼的‘超能力’;3. 制作会动的‘脊椎’。” 1. 参与游戏: - 第 1 组说 “狗”,第 2 组说 “金鱼”,第 3 组说 “蝗虫”…… 超时的小组模仿 “蚯蚓爬”。 - 游戏中观察:“狗有四条腿,蝴蝶有翅膀,鱼没有腿”。 2. 思考回答:“不一样,有的有腿,有的没有;有的有翅膀……” 3. 明确任务:齐读核心任务,对 “超能力”“会动的脊椎” 产生好奇。 通过游戏激活已有经验,激发兴趣,自然引出 “探究动物身体组成” 的主题。 探究与发现 探究一:动物的身体组成: 哺乳动物的身体特征 分组观察: - 发放材料:猫、牛、猩猩的图片及 “身体组成记录表”(含 “头、颈、躯干、四肢、尾巴” 等选项)。 - 提示:“用√标出动物身体的组成部分,比较它们和人类的身体有什么相似之处。” 总结特征: - 汇总各组记录,用红笔圈出共同部分(头、颈、躯干、四肢),提问:“这些动物都有毛吗?它们的体温会变吗?” - 小结:“像猫、牛这样的哺乳动物,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体表有毛,体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