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章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避防 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1 2 3 运用资料,了解地震灾害多发区的自然、人文等地理特征 通过图文资料,说明常见地震灾害的形成条件与危害。 运用资料,分析典型地区地震灾害的成因。 通过资料,分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习目标 4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分布的特点 思考:1.说出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地震、滑坡、泥石流、洪灾、旱灾、台风、寒潮、海啸、风暴潮、病虫害 2. 20 世纪以来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 有什么特点 我国自然灾害总体上东多西少,分布地域广。 ①地震———多分布在西北、西南、华北和东 南沿海地区; ②滑坡、泥石流———多分布于西南地区; ③洪灾、旱灾———广泛分布于东部,多集中 于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等地; ④台风、风暴潮———分布于东部沿海区域等。 3.指出中国常见自然灾害是由地球哪个圈 层的异常变化所引起。 地震、滑坡、泥石流 ———岩 石圈 旱灾、台风 、寒潮 ———大气圈 洪灾、风暴潮 、海啸 ———水圈 病虫害 ———生物圈 有效导入 一.自然灾害 思考:什么是自然灾害? 其形成条件是什么? 1.概念: 指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 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2.形成条件: (1)诱因:自然异常变化(强度)。 (2)承受灾害的客体:遭受灾害的人员、财产、资源等。 3.分类: 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农业和林业灾害七类 研讨展示 二、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思考: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1.地震 (1)概念: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 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 或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内压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发生 断裂或错位,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震动,这种震动迅速传到地表,称为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 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 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 P波)和横波( S波) 纵波→传播速度快→“上下颠簸” 横波→传播速度慢→“左右摇晃” (2)地震构造 思考:什么是震级和烈度?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多少烈度? ①震级:震源释放能量多少的级别。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震级越高,能量越大。震级每增加一级, 能量增加30倍 ②烈度:表示地震活动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可以有多个烈度。 (3)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 ①震级; ②震源深浅; ③震中距; ④地面建筑。 一般来说: ①震级: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②震源深浅: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 ③震中距: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 ④地面建筑:房屋、工程建筑的质量越差, 烈度越大。 地震构造示意图 震源深度 震中 等震线 震中距 震 源 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即地面正对震源的点。 从震中到震源垂直距离。 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位置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 (4)地震的类型: 思考:根据震源深浅 地震分为几种类型? 根据震源深度,地震分为: 地震类型 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km <70km 70—300 ≥300km 震中 震源 震源深度 思考: 你认为同级别的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三者中, 哪一种地震的破坏性最大? 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 根据成因机制分类: 构造地震(构造运动)、火山地震(火山活动)、 陷落地震(外力作用)、人工诱发地震(人类活动)。 (5)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