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学案 教材整理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基督教的产生及发展 (1)基督教的产生 ①时间:大约1世纪。 ②地点: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 (2)基督教的发展 4世纪初期,基督教逐渐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势力日益扩大;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日尔曼封建政权的庇护下,继续发展。 (3)基督教的分裂 11世纪时,基督教分裂为两部分,分别为东正教和天主教。 2.天主教神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1)原因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落,导致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 (2)表现 ①经济上:教皇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②政治上:教权高于王权。 ③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文学艺术也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④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的影响无处不在。 知识拓展 注意此处空半格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又可以分为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派别。 中世纪时,天主教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东正教主要分布在拜占庭帝国和欧洲东部,新教是宗教改革后从天主教分离出来的新派别。 二、宗教“异端” 1.异端运动的概念 古代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派别的贬称。中世纪时,人们在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常常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这就是异端运动。 2.异端运动 (1)法国的“异端”运动 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异端”运动,对教会进行了猛烈抨击。 (2)英国的“异端”运动 英国人威克里夫把《圣经》由拉丁文译成英文,馔文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 (3)捷克的“异端”运动 胡司对教会进行了强烈批评,还将《圣经》由拉丁文翻译成捷克文。 3.异端运动的结果 这些运动都遭到了严厉的镇压,许多“异端”分子被以火刑烧死。 4.影响 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利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它表明宗教改革已势在必行。 疑点突破 中世纪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以“异端”形式出现的原因: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比较幼稚,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斗争中不得不借助宗教力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方式实现自己的愿望。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①时间:14~16世纪。 ②过程: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手工业部门的迅速成长→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2)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各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日益扩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1)原因 ①资产阶级兴起,他们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②封建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成为资产阶级化了的新贵族,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③一些国家的封建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2)影响 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3.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这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打击。天主教会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升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与之相适应,正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导致了近代社会的一系列的大变革。 问题探究 问题 分析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探究思路: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实际上就是分析宗教改革的原因,也就是天主教在哪些方面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探究结论:13世纪,天主教建立起了大一统的神权统治,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统治着西欧,随着社会的发展,天主教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经济上,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