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73548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学案 (6)

日期:2024-06-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94次 大小:1318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2课,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学案
  • cover
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 2. 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二、学习重点 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三、学习难点 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自主学习】 一、“九十五条论纲” 1.马丁·路德改革的原因: 四分五裂 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意志社会经济的发展。德意志受到 罗马教会 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 马丁· 路德是一位深受 人文主义思想 影响的神学教授,痛恨罗马教会在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派人到德意志兜售 赎罪券 。 2.开始的标志: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 九十五条论纲 ”。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理论基础是“ 因信称义 ”。 2.坚持《 圣经 》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3.强调国家权力是唯一合法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 教权 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1.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 反封建 斗争。1524—1526年,德意志爆发了 闵采尔 领导的农民起义。 2. 路德派 取得合法地位。 3. 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宗教改革 开辟了道路。 【合作探究】 1.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意志爆发?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意志社会经济的发展;德意志受到罗马教会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2.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发表有何意义? 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3. 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宗教改革发端于德意志地区。当时的主要矛盾是 ( D ) A.农民与封建主的矛盾    B.教会与封建主的矛盾 C.市民与封建主的矛盾     D.教会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2.引起马丁·路德立志改革天主教的因素有( C ) ①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政局 ②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③对罗马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神权统治与经济搜刮的憎恨 ④《圣经》已经过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3.拉开欧洲宗教改革序幕的是( A ) A.公布“九十五条论纲” B.出版德文版《圣经》 C.路德焚烧教皇训令 D.发表《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 4.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B ) A.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C.打击了罗马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5.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下列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 A. 灵魂得救取决于表面的礼仪 B. 灵魂得救取决于心中的信仰 C. 否定了教皇和僧侣的特权 D.以自律代替了他律 6.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集中体现了他的哪一主张( C ) A.教权高于王权 B.宗教人士不受世俗权力约束 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 D.世俗统治者和宗教人士共掌政权 7. 马丁·路德认为宗教人士的地位应当是( B ) A.教士是人们与上帝沟通的中介 B. 教士是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C.《圣经》只能由教士阅读和理解 D.神职人员的一生都应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