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了一篇文章,12日《人民日报》便转载了这篇文章,随即点燃了如火如荼的全国性辩论的火花。这场“辩论”的主题是( ) A.真理标准问题 B.姓“资”姓“社” C.党的工作中心 D.平反冤假错案 2.创新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一条红线。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创新成就。其中,1978年对应的历史元素应是( ) A.土地改革 B.公私合营 C.改革开放 D.科学发展观 3.学会依靠可信史料认识历史是学习历史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在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小说《平凡的世界》 B.“包干到户”契约原件 C.纪录片《小岗纪事》 D.电影《十八个手印》 4.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国有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提高售价来增加利润,这些利润可以用来支付奖金、解决住房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人福利。这是缘于( ) A.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D.农村生产力显著提高 5. (高阶思维)(2025·湛江模拟)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同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这说明( ) A.特区的建立为改革提供了示范 B.改革开放呈现“点线面体”的格局 C.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同步进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建立 6.以下三幅图片能够反映出我国( ) A.农村经济改革逐步推开 B.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 D.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 7. (跨学科·数学)观察下面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部分),对图中1957年、1984年、1993年三个“高点”出现的共同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C.政策变革或调整的推动 D.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立 8. (唯物史观)1989—1991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每年的增幅不超过10%,而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这个数字就增加到14.2%。此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之一。这可说明( ) A.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B.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 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9. (时空观念)下面年代尺所示会议的主要内容呈现了( ) A.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 C.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成就 D.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10.某公众号向小明同学推送的文章包含以下关键词: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该文章便于他学习(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1.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决策,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作出调整。下列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内容的是( )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12. (新考法·时代热词)热词,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以下选项可以入选2012—2025年热词的是( ) A.联产承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三个代表”———一国两制” C.乡镇企业 国有企业改革 D.“两个一百年” 中国式现代化 二、非选择题 13.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坚持党的领导】 材料一 党百年奋斗的四个历史时期和伟大飞跃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指出实现第一次和第二次“伟大飞跃”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2分)列举③时期形成了哪些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