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40574

4《天净沙·秋思》课件(共34张ppt)

日期:2025-10-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9次 大小:135132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天净沙·秋思,课件,34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解码秋思:在时光与乡愁中邂逅《天净沙》 天 净 沙 秋 思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澹澹”“竦峙”“昏鸦”等关键词,掌握诗词对比阅读的语言分析逻辑。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沧海豪情”与“天涯愁思”的意象对比,培养辩证思维与归纳能力 2.赏析乐府诗(《观沧海》)的雄浑壮阔与元曲(《天净沙·秋思》)的凄苦凝练,体会不同文体的表达张力 3.感受建安风骨的“慷慨壮志”与元人散曲的“悲秋情———,理解传统文化中“家国抱负”与“个体愁绪”的多元表达 【导语设计】 一 朱自清笔下的春是 “刚落地的娃娃”,充满生机;老舍笔下的冬是 “温情的济南”,藏着眷恋。而 “秋”,在文学中却常是 “多面镜”:它可以是 “自古逢秋悲寂寥” 的萧瑟,也可以是 “我言秋日胜春朝” 的豪迈。今天,让我们透过曹操与马致远的文字,看看同一季节里,两位作者如何借秋景映照出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过程 【背景介绍】 二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现存曲作130首,被称为“秋思之祖”。他还是杰出的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 二、教学过程 1、作家简介 【背景介绍】 二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 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实而生动的写照。他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二、教学过程 2、写作背景 【背景介绍】 二 元曲: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二、教学过程 3、文体知识 【背景介绍】 二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 二、教学过程 3、文体知识 【整体感知】 三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西风:秋风。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二、教学过程 1、字词积累 天 净 沙 ·秋 思 游子思乡的愁绪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集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夕 阳 西 下, 夕阳(已经朝着)西方落下,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二、教学过程 2、内容概览 【文本探究】 四 二、教学过程 1.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文本探究】 四 二、教学过程 2.想象画面,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枯”,枯萎,一株没有光泽的藤蔓缠绕在苍老的树上,“昏”字点明了时间,黄昏时分归巢的乌鸦落在树上,连乌鸦都能回到自己的家,此时的诗人难免会感到落寞。在一条古老的道路上,刮着悲凉的秋风,只有“我”一个人孤单的牵着一匹瘦弱的马走着。“瘦”字给人一种无力感,说明马走了很多路,历经风霜,侧面表现了作者羁旅生活的艰辛。九种意象的组合,用白描勾勒出一幅深秋游子漂泊图,整个给人的感觉是萧条、悲凉的。 【文本探究】 四 二、教学过程 3.赏析“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想象画面。 提示: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此时黄昏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