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41245

初中数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5.2 认识函数 教案

日期:2025-10-13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305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初中,数学,教版,八年级,上册,认识
  • cover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一次函数》 5.2 认识函数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为"认识函数",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以及函数值的求法和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函数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并初步掌握函数的表示与简单应用。 内容解析 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跳远距离与助跑速度、报酬与工作时间、气温与时间等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关系,进而抽象出函数的定义。教学中强调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及其应用,为学生后续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打下基础。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目标 理解函数的定义,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函数关系。 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 能根据函数表达式求函数值,并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目标解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识别生活中的函数关系,理解"唯一确定"的含义,能通过解析式、表格或图象表示函数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函数值计算和自变量范围分析。教学中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应用意识。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函数概念理解困难:学生容易将"变量关系"与"函数关系"混淆,需通过多个实例对比强化"唯一确定"这一核心特征。 自变量取值范围忽略:学生在求函数值时容易忽略自变量的实际意义,导致取值范围错误。 图象法理解不深:学生可能难以从图象中准确读取函数值,需加强图象与实际情境的关联训练。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问题1 跳远的距离公式为 (),其中 随哪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公式,思考跳远距离 是由哪个量决定的? 生: 是由助跑速度 决定的。 师:很好!那么当 变化时, 会怎样变化? 生: 也会随着变化。 问题2 小明哥哥工作 小时,报酬 元,填写下表并回答 是否随 变化? 工作时间 时 6 8 12 16 24 ... t ... 报酬 / 元 120 160 240 320 480 ... 20t ... 师:请同学们计算并填写表格,观察 和 之间的关系。 生: 总是 的20倍。 师:那么 是否随 的变化而变化? 生:是的, 越大, 也越大。 问题3 图5-3是杭州市某天气温变化图,气温 是否随时间 变化?为什么? 师:观察这个气温图,你能说出在某个特定时间点的气温吗? 生:比如在16时,气温是36℃。 师:那么对于每一个时间点,气温是否都有唯一确定的值? 生:是的,从图象可以看出每个时间点对应一个气温值。 设计意图 通过三个不同背景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初步感知"函数"的特征。问题1从物理公式引入,问题2从经济问题展开,问题3通过图象分析,多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变量间的对应关系,为后续定义函数做铺垫,对应目标1。 (二)合作探究1 (二)合作探究1 探究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辨析 教师出示以下函数表达式: 问题:请判断这些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预期回答: :是正比例函数,也是特殊的一次函数(),比例系数 。 :是一次函数,,,但不是正比例函数(因为 )。 :不是一次函数,因为自变量 在分母上,不满足 的形式。 :可化简为 ,是一次函数,,,不是正比例函数。 :不是一次函数,因为含有 项。 追问1: 正比例函数是否一定是一次函数?一次函数是否一定是正比例函数? 引导学生归纳: 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当 时),但一次函数不一定是正比例函数(当 时)。 追问2: 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中,为什么要求 ?若 ,函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