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41380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5-09-2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6次 大小:2272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七年级,上册,历史,16课,三国
  • cover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三国鼎立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三国时期,魏国推行屯田制,广开沟渠灌溉农田; 吴国大力开拓沿海地区,其船只北至辽东半岛,南至东南亚诸国进行贸易; 蜀国积极发展西南地区的经济,鼓励各族百姓开垦荒地。这表明三国鼎立时期(  ) A.局部经济得到发展 B.民族关系大大改善 C.国家分裂不断加剧 D.全国统一局面实现 2.某学生搜集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历史活动资料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研究的主题应为(  ) A.秦汉时期的争霸 B.东汉末年的局势 C.西晋统一的过程 D.南北朝对峙概况 3.《三国志 吴主传》载:”黄龙二年春正月,浮海求夷洲及直洲,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十之八九,但得夷洲数千人还。”这段话记载的是(  ) A.加速对西南地区的开发 B.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开拓 C.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D.孙吴政权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4.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究三国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  ) A.评书《曹操》 B.小说《三国演义》 C.司马迁的《史记》 D.诸葛亮的《出师表》 5.在刘禹锡的诗句“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中,“三足鼎”最终形成应该出现在下图年代尺的哪一时期:(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三国时期,“遥领”“虚封”现象大量出现,如: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曹魏境内)牧;魏国任孙壹为交州(吴国境内)牧;吴国任丁奉为徐州(曹魏境内)牧。当时各国进行“遥领”“虚封”的主要目的是(  ) A.彰显国家统一的政治愿景 B.宣示各自政权的正统性 C.表明自己开疆拓土的意志 D.给敌对的政权制造压力 7.“建安年间,曹操亲率大军北征乌桓,将其彻底平定。此后,曹操所俘获的二十余万户乌桓和汉人全部迁往内地,并且让三郡乌桓成为骑兵部队,随军作战,自此乌桓被中原内地汉族所同化。”据此可知,曹操(  ) A.军中骑兵数量不多 B.开创了三国鼎立局面 C.屯田措施卓有成效 D.促进了民族交往交融 8.传统的表格列举法对整理知识点是很有效的,下表相关信息补充完整的是(  )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意义 官渡之战 200年 ① 以少胜多 ② 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208年 孙刘联军和曹操 ③ 孙刘联军战胜曹操 ④ A.①曹操和袁绍②曹操战胜袁绍③以少胜多④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B.①孙权和袁绍②袁绍战胜孙权③以多胜少④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C.①曹操和袁绍②曹操战胜孙权③以少胜多④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D.①周瑜和曹操②曹操战胜周瑜③以多胜少④曹军大胜,周瑜率军北撤 9.“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如要研究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基的历史事件,最合适的诗句是(  ) A.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虎牙 B.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C.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圆眼睁 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0.有人形容汉末的某战役是“遭遇战外加一把大火”,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这场战役(  ) A.使曹操势力壮大起来 B.彻底歼灭袁绍的主力 C.对时局起关键性影响 D.孙刘联军有绝对优势 11.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部分)。其中,图中①②处是(  ) 魏 220—265年 西晋 265—316年 十六国 304—439年 北魏 386—557年 东魏 北齐 隋 581年 ① 221—263年 西魏 北周 吴 222—280年 ② 317-420年 宋 420-479年 齐 479-502年 梁 502-557年 陈 557-589年 A.东汉 东晋 B.西汉 东晋 C.蜀国 东晋 D.蜀国 东汉 1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中①②对应的内容是(  ) A.吴、宋 B.东晋、北魏 C.吴、东晋 D.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